前几年,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冯庙镇王圩村的王海林曾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王海林并没有屈服于现状,而是看准市场,到外地学到了一手养鹅技术,回家发展养殖白鹅,由于缺少资金,王海林只能用5万元小额贷款办起了小型养鹅场。由于规模小、养殖少,每年盈利有限。
像王海林这样的低收入户因资金等原因限制发展的例子,当初在冯庙镇为数不少。为了解决他们单枪匹马闯市场困难重重的问题,冯庙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深入分析现状,不断探索新路子,采用抱团发展的办法,成立互助社等方式,将分散的低收入户统一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帮助周围有发展意向的低收入群众申办小额贷款共同发展经济。
王海林的养鹅场从此有了新的变化,村民王海艳、朱秀兰和王伟等户看到王海林养鹅成功后,便有意加盟合伙发展。在镇村引导和协调下,为加盟户协调解决贷款20多万元,加上各户借来的资金共计40多万元,用于共同发展,从当初的300只发展到5000只。规模发展以后,不但解决了王海林的资金和用工困难,而且有了更大发展空间。为了适应发展,王海林成立了养鹅合作社,使低收入户当年实现利润翻番。
在鼓励引导低收入户抱团发展的过程中,冯庙镇注重鼓励像王海林这样有技术、有市场、有发展前景和开拓精神的能人大户成立各式合作组织,以确保抱团发展成功。目前全镇共成立经济合作组织12个,为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家种蛋鸭场当年因为资金困难发展搁浅后,按照抱团发展理念,成立绿丰源种蛋鸭养殖合作社,采取两种方式先后吸纳90户低收入贷款275万元。一是入股,他们都有股份,大家一起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采用贷款投入方式,低收入户贷款投入后,无论鸭场亏赚,保证低收入户投入资金高于银行利息,只赚不亏。有了资金支撑,种蛋鸭场迅速发展,除入股低收入户每年直接参与分红外,同时每年为贷款投入的低收入户每年分红共计50多万元,实现了共盈发展,共同致富。
与此同时,冯庙镇还积极鼓励企业与低收入户抱团发展。安徽唯农公司所属的绿飨园是灵璧县较大的一个现代生态农业种植园,该园流转土地300亩,建立的钢结构生态大棚全部租给想发展而没有资金建大棚的低收入户种植,稳定地增加了他们收入。(曹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