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共话牛业新科技 2024年牛业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合肥成功召开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9-14 17:22:00

为推动院校与企业的互动、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我国养牛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9月12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八届三次理事会暨2024年牛业科学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事业单位的500余人参加会议,共话养牛业科研、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主办,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产品安全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安徽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现代牛羊产业技术体系承办。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开幕大会致辞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奶肉牛养殖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产业素质明显改善,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奶牛、肉牛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的问题,还需应对产能波动、良种不足、资金压力、饲料不足、环保压力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亟须补齐短板弱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致辞

安徽作为全国牛业养殖优势区域,正在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致力于打造一个千亿级绿色食品肉牛产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表示,未来会进一步梳理产业链条,整合优势力量,为推动全省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致辞

全国畜牧总站牧业生产指导处副处长万强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多年来在行业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表示,我国奶肉牛养殖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养殖场户及相关产业主体承受了较大压力,行业主管部门和产学研各方都在积极探索破解之道。

全国畜牧总站牧业生产指导处副处长万强致辞

在当日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李俊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玉等共11位专家学者针对产业形势、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疾病防治等科研进展作主旨报告,就我国奶牛、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展开深入探讨,同时也围绕牦牛、黄牛等特色牛产业发展进行了介绍。

本次大会还在9月13日分设了“遗传育种”“营养养分与饲料管理”“生物育种、繁殖与疫病”3个专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扬州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分别就肉牛补偿生长技术研究、围产期奶牛胆汁酸代谢规律与应用进展、牛胚胎移植与胚胎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奶牛50K液态全基因组选择芯片研究等27个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部分墙报展示

此外,本次大会还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从130篇论文摘要投稿中精选了29名学生分别参与3个专场的学术汇报。

本次会议以“科技赋能、新智驱动、提质增效”为主题,围绕当前牛业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全产业链提升为重点,为行业科研人员搭建了深度交流平台,为推动我国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王宇瑞  张正琦)

相关推荐
蹄下生金闯新路——青海玉树推动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紧贴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主供区为目标,对现有产业链进行补链、延链、强链,探索形成良种繁育、科学养殖、屠宰加工的发展模式,牦牛产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拟在老挝设立“桑蚕与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示范基地”

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近日与老挝国防部下属综合农牧合资公司签署共建“桑蚕与畜牧业循环经济体示范基地”合作备忘录,未来将就蚕桑种养与畜牧饲料、蚕丝加工等领域开展合作,促进蚕桑种养产业化发展。

蒙古国畜牧业因极寒天气遭受严重打击

蒙古国紧急情况总局19日通报称,持续三天的暴风雪天气对蒙古国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该国已损失66.8万头/只牲畜,而且这一数字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