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TRADE AREA、FREE TRADE ZONE此前均被翻译为“自贸区”。一种是广义的自贸区(FREE TRADE AREA),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建立的东盟、中日韩自贸区,即是广义自贸区。
另一种是狭义的自贸区(FREE TRADE ZONE),“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这是国际上对“自由贸易区”最权威的定义,来自1973年的《京都公约》(全称《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自由区”一词,也是第一个正式涉及自由贸易区的国际规范。“自由区”目前是国际通用提法,其核心是强调“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直至今天国际上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种种理解和称谓,都是指符合该公约界定的经济区。上海自贸区属狭义自由贸易园区。
根据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在商国际函[2008]15号中给出的建议,FREE TRADE AREA,统一翻译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统一翻译为“自由贸易园区”。
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已签协议的自贸区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
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
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区
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区
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中国-东盟(“10+1”)自贸区升级版
正在谈判的自贸区
《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
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中国-斯里兰卡自由贸易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
中国-马尔代夫自由贸易区
中国-格鲁吉亚自由贸易区
中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
中国-挪威自由贸易区
正在研究的自贸区
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
中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区
中国-摩尔多瓦自由贸易区
中国-斐济自由贸易区
中国-尼泊尔自由贸易区
中国-毛里求斯自由贸易区
(根据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公开资料整理。2017年3月更新)
中国的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
中国首个自贸区(FTZ)于2013年8月22日设立在上海,全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4年12月1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自贸区。
2016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7个自贸区。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南至北、由东至西的“1+3+7”自贸区试点新格局。
中国11个自由贸易园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上海自贸区: 以发展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高端制造为重点。其政策与经验强调可复制和可推广性。
天津自贸区:作为第二批自贸区中面积最大、北方首个自贸区,战略定位将挂钩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发展融资租赁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广东自贸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福建自贸区: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要建设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高地。
辽宁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调整的要求,着力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湖北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重庆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发挥重庆战略支点和连接点重要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带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
陕西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四川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以及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的要求,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浙江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探索建设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要求,就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进行探索。
河南自贸区: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等公开资料整理)
世界首个跨境自贸区——霍尔果斯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世界首个跨境自贸区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
2004年9月,中哈两国政府决定,双方在各自边境共划出一块土地建立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发挥其地跨中哈两国的区位优势,建成一个投资贸易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集区域加工制造、贸易中转、商品采购、金融服务、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由港”城市。
2006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设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为全球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总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中方区域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1.85平方公里。
2011年12月,横跨中哈两国边境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举行了封关运营仪式。
2012年4月,由中哈两国政府共同建设的边境合作中心正式运营。
(根据中新网、新华网等公开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