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专家学者发布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胡梦婷 2024-12-01 22:03:21

11月30日,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在浙江温州举行。会上,专家学者从出土瓷器、玻璃器、动植物遗存等不同角度,发布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研究成果。

a0a1983aa8744593acd5b4155a9ee336.png

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据悉,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机构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2021年10月以来,朔门古港遗址发掘面积已达约9000平方米,发现朔门和奉恩门城门、瓮城、城墙、码头、沉船、干栏式建筑、木质栈道、瓷片堆积带等一系列重要遗迹。

复旦大学教授沈岳明介绍,目前共整理了朔门古港遗址2022年至2023年间的出土陶瓷器总计104781件(片),其中产自浙江龙泉窑的青瓷产品是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最多的产品,总计55285件(片),超出土瓷器总数的半数,按器类特征划分主要有碗、盘、盏、碟等。

沈岳明认为,朔门古港遗址出土数量巨大且种类式样重复率较高的龙泉窑青瓷,大部分没有使用痕迹,贸易瓷属性明显,证实温州港是龙泉窑瓷器外运的重要启航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考古人员对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玻璃发簪残件进行分析发现,出土玻璃发簪主要分为钾钙玻璃和钾铅玻璃两大类。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成倩认为,这两类玻璃产品随着航线的扩大,与陶瓷贸易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海外。

此外,朔门古港遗址还发现大量动植物遗存。考古人员通过浮选的方式,在92升土样中收集到53个种属的13748件标本,均出于宋代地层。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姝说,在南宋地层中出土大量棒锥螺的壳顶可观察到食用行为造成的损伤痕迹,即人为去除螺顶尖部便于食用螺肉,浙江等南方地区至今仍然延续着这种食用传统。(记者魏一骏)

相关推荐
《在温州 看见创新中国——温州城市创新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

11月30日,在浙江温州举行的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上,《在温州 看见创新中国——温州城市创新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

视频|海外宾朋共祝2024海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以“相知相近 合作共赢——创新,让城市更美好”为主题,旨在为推动海丝城市间合作发展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会期自11月29日起持续至12月1日。会前,海外宾朋表示期待温州之旅,共祝大会圆满成功。

欧美主流媒体聚焦2024海丝城市市长交流大会: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形式 传承千年“海丝名城”荣光

11月30日上午,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在浙江温州开幕。大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多个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超过1000家通讯社、报刊网站同步以英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对大会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