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信息北京4月26日电(记者马曹冉 张旭东)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进出口形势,中国一些企业通过模式创新寻求外贸发展新动能。企业界人士认为,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高度个性化,因此企业不能仅重视技术和质量,必须通过模式创新,与全球各类资源协同合作,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最终目的,这样才能创造有持续性的高附加值和利润。
――开放平台做大外贸“蛋糕”
模式创新是海尔寻求外贸新增长动力的重要途径。海尔集团副总裁刁云峰说,海尔的全球化正从产品出口、品牌出口走向“模式出口”,这种模式就是员工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相连,并形成共创共赢平台。
海尔在海外研发机构和生产工厂引入总部正在探索的“人人创客”理念。俄罗斯的海尔员工组成不同的“创业小微”,利用互联网与当地用户交互产品需求,当地海尔粉丝数量已达10万以上。由于交互出来的产品解决了用户使用传统产品的“痛点”,因此在2015年俄罗斯家电行业销售额下降15%的情况下,俄罗斯海尔“创业小微”的卢布收入同比增长79%。
跨境电商平台是海尔“模式出口”的又一载体。海尔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杨春城说,这个平台是一个企业与企业间(B2B)的“生态圈”,汇聚了制造业、设计、质量控制、物流和金融等各类资源以及全球买家,大家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做大外贸“蛋糕”,然后再分享利润。
刁云峰说,中小企业普遍设计研发投入不足。为此,这个平台整合设计与制造业资源,制造业企业不投入或投入少量资金,设计研发企业就帮其做市场调研并设计产品,产品上市后两家企业按一定比例分享利润。
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制造业企业用少量资金就可获得多款新产品,例如过去100万元投入只能获得2款新产品,现在可能获得10款;另一方面,设计研发企业为获得更多利润回报,会在市场调研上更下功夫,设计出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
“我们不是简单撮合交易或提供进出口服务,而是全流程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做外贸能力的增值平台,不是抢蛋糕而是将蛋糕做大。”杨春城说,“跨境电商平台软件和基础服务部分全部免费,海尔是靠分享服务带来的增值来赚钱。虽然没有海尔产品出口,但海尔分享到了外贸中的增值利润,实现了与中小企业共创共赢,帮助别人成就了自己。”
――大数据支撑“私人定制”
在青岛红领集团生产车间成品区,一件件“奇异”的西装分外引人注意。一件西装的上面三分之一是黑色,另外三分之二是米色,给人强烈的色差视觉冲击;还有一件西装外面是灰色,里面的面料则五颜六色,而且很多西装里面都绣着用户名字。
这些是全球红领用户的定制西装,不仅有鲜明个性,版型也是根据每个用户的量体数据而设计,保证衣服合体。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说,去年企业互联网服装定制业务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均超过100%,70%以上的定制服装订单来自欧美。
“用工业流水线做个性化定制非常困难。”张代理说,“过去13年间,红领投入数亿元用工业化手段解决服装定制效率和成本问题,这套服装定制生产线整合数据驱动、3D打印、智能制造、互联网深度融合、全球化产业链协同和实时交易等于一体,产量每天可达1500套,同品质定制西装价格仅是国外品牌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
――发挥小企业“灵活性”
青岛三链锁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50多人的小型锁具企业,但拥有1000多个自主品牌,通过合资或品牌共有与锁具工厂设立了2个研发中心、4个国内生产基地以及6个子公司,去年出口额超过9000万美元。“出口额从200万美元到9000万美元,主要得益于在品牌和技术发展模式上灵活创新,根据各国不同的市场需求见缝插针。”青岛三链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辉说。
“小企业不能一个品牌打天下。”王宇辉说,“我们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和市场需求,设计和培育不同品牌,因此拥有的品牌越来越多。例如,北非市场受法国影响较大,品牌的法国元素就要非常强烈。从产品本身来说,各国锁具差异很大,不仅要符合当地人使用习惯,还要去找当地有需求但没被挖掘的市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链锁业乘机收购了拉美、欧洲和中东一些知名锁具品牌。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忠实用户、营销渠道和技术沉淀都成为三链锁业继续开拓国际市场的珍贵资源。同时,面对海外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在技术研发上也“灵活创新”,借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