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以如何充分发挥“银发族”的智慧和经验为基层治理新课题,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了“老书记调解室”“老执说事”“红慈坊”等基层治理新路径,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基层治理增添“新活力”。
余热生辉“老书记”,解锁基层治理新智慧
为将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葛集镇创新治理模式,统筹德高望重的离任村干部力量,建立“老书记调解室”,用好“建、熟、调、结、方”五字决,积极开展纠纷调解工作,有效筑牢了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第一道防线”。截至目前,“老书记调解室”共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受理群众意见建议40余条,有效解决矛盾争执20余起。“老书记调解室”在让老党员、老干部发光发热的同时,也打通了党建惠民“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德高望重“大老执”,说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听您说事、为您分忧”,官庄坝镇积极推进“村党支部+网格+老执”的多元化治理模式,构建“网格吹哨,老执到位”的新机制,把村(社区)中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职工(教师)、乡贤群体等纳入“老执”队伍,采用常态化“坐堂问诊”与“出门巡诊”相结合的方式,配合村干部来访接待和调解群众各类矛盾纠纷,主动向乡亲们讲解宣传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切实解决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实现了乡村治理的多样化、精准化。目前,官庄坝镇在村级设立“老执说事室”8个,网格设置“老执说事点”39个,全镇97名“老执”已经成为一支扎根基层、契合实际,群众身边找得着、用得上、接地气、能服众的基层治理队伍。
老有所为“红慈坊”,赋能基层治理正能量
砀城镇土山社区在发挥好“老年学堂”老年教育工作站示范点的基础上,于2021年3月创意升级建设“红慈坊”,充分发挥老党员的学习模范、道德模范作用,带领居民学习各种知识,帮助居民做好每件小事,感召居民积极向上进取,打造了社区老党员老有所为的“红慈坊”先锋岗。“红慈坊”根据社区老年人的“少年梦想”,开设了绘画、诗词、书法、针线等课程,让更多居民享受到社区“红慈坊”创造的生活乐趣。三年来,累计有300多名老人参与到活动中,受益群众达2500余人次,不仅提升了辖区老年人和其他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形成了更加和谐、宜居的社区环境。(赵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