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提动能、守正创新促改革、城乡发展促和谐、用心用情增福祉……2024年,安徽亳州谯城区发展脉络可圈可点。
盘活“三资”添动力
谯城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全面发展。
“以前想上班得往外跑,现在村里有了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工作了。”日前,在位于谯城区芦庙镇袁庄村的安徽威恒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名工人高兴地说。
这家公司以生产尼龙扎带为主,年产值2000万元,带动65名周边村民就业。公司总经理杨亚飞介绍道:“企业能够落户袁庄村,是利用了村里的闲置资源,该村通过资源整合,让‘老三资’焕发了新活力。”
芦庙镇袁庄村党总支书记袁光磊说,威恒塑业是袁庄村新引进的企业之一,其所在地原来是一所荒废的小学。村里通过把闲置资源盘活,发展产业,既赋能了乡村振兴,又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2024年,谯城区着力破局村集体“三资”低效闲置现状,先后清理资金310笔、1.07亿元,资产1405处、373.23万平方米,资源865处、1173.19万平方米,录入区村集体“三资”数字化监管平台动态管理。
2024年,围绕乡村振兴,谯城区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35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加400余万元;振兴农场6.82万亩,年均增加3000万元;坑塘光伏电站61个、屋顶光伏3513户,一次性增加5700万元,年均增加1440万元。
稳中求进提动能
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2024年,谯城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全力以赴拼经济。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3亿元、增长6.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7446元、23136元,增长5%、8%。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5.2:34.5:50.3。
全情投入强产业。粮食总产18.4亿斤,其中小麦种植136.95万亩、总产12.34亿斤,分别增长0.31%、1.15%。新建、提升高标准农田5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6.3%。中药材种植面积85万亩,年产值35.3亿元,荣获全国中药材“三无一全”优秀示范县、全省农业特色产业(中药材)10强县。工业总产值达37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6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亿元、增长8%;邮政业务量48.3亿元、增长32.63%。打造特色研学线路6条,组织开展研学活动20余类、350余场,参与人数1.8万余人次。创新“交邮融合”发展模式,日均运送快件2万余件、农村产品网络销售额达93亿元,“客货邮融合”工作获评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典型案例并全省推广,连续四年入选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全神贯注抓项目。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场化国有专业招商公司,获评“2024年国企平台公司转型升级优秀案例”。搭建“谯城投资e点通”项目调度系统,实现项目进展可视、过程可控、结果可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基金招商”放大效应,借助省产业引导母基金力量,加强与优秀基金机构合作,参与引导基金2个、总规模20亿元;在谈3个、总规模22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1个,总投资159.5亿元;新纳统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98.4亿元。
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对生产经营进行管理。
改革创新有特色
2024年,谯城区敢为人先添活力,着力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题、破题、解题文章,以改革“关键之招”破除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烦恼”,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守正创新的改革特色更明、成色更足。
谯城区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在谯设立成果转化中心,与55所大院大所大学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3803万元。集“产研创服”为一体的“谯科创谷产业园”加快建设。现拥有省级科创平台17家,占全市44.7%。振谯花茶大健康产业园获批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及以上孵化平台达9家,占全市39.1%。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增长103%。研发投入反馈数达5.17亿元、增长26.74%。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3件、增长5.8%,疏风解毒胶囊成为全省首个正式出海的中药专利药。连续两年上榜“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
谯城区坚持用改革小切口撬动营商环境大提升,全年共发布惠企信息5384条,解决各类问题3139个;召开早餐会158场,收办各类问题1190个;查处影响营商环境、行政执法等问题1件、3人。持续深化“免申即享”,兑付资金1.27亿元、惠及企业52家。与省科技担保公司合作推出“科技贷”业务,为企业融资7000万元,发放“科技贷”1.23亿元。高标准建成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出“帮办代办”“跨省通办”等惠企便民服务,接待群众17.5万人次、办理业务13.3万件。新增市场主体3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棚户区改造、创新优化督查落实方式方法等工作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为了大江南北汇聚人才,谯城区先后举办招才引智高校行等特色活动16场,邀请3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谯开展技术服务。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亳州分中心在谯落地。探索平台引才、柔性引才模式,成立“中科谯城智慧农业科技特派团离岸研发中心”,获批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3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选任3名高校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全职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546名,柔性引进专家教授31名,申报认定博士学历、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3364名。
城乡发展面貌新
2024年,谯城区坚持城乡一盘棋,强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实现“产”与“城”“城”与“乡”的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双向奔赴抓共建,让融合互促的城乡气色更佳。
全域提升城市能级。107个封闭式小区实现物业、业委会、小区党组织全覆盖。新建改造雨污管网、燃气管网21.1公里。西部城区污水处理厂竣工验收。打通光明路、柴胡路等断头路4条。完成还原小区房建工程5个,改造老旧小区11个、改造城市危旧房屋44套。新建口袋体育公园2个、健身步道14公里。陵西湖夜经济示范区获评全省百佳夜经济皖美消费新场景。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动数量居全省前列,区图书馆获评全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民生实事惠百姓
2024年,谯城持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让人民至上的幸福颜色更暖。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47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支出41.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城镇新增就业11300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9651个,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2亿元。投入8430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16945人次、1105.6万元。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数450个。发放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医疗救助等资金4.3亿元。建成三级养老服务中心113家,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7家。挂牌1个省级、4个市级名中医工作室,2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中医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7.3%,养老保险人均缴费增加33.8%,“助保贷”放款金额突破1亿元。办结新增欠薪投诉举报1107件,帮助农民工追回欠薪近7000万元;省委巡视反馈的1485件欠薪案件全部处置完毕。
基层治理务实高效。健全完善5357个服务网格,畅通“接诉即办”微信小程序,建立村(居)民微信服务群,构建“人民建议征集”信息化平台,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554条。深入开展“暖心走访”行动,扎实推进村(居)民议事协商,打造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的新型社会治理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区领导接访,共接访925批、1517人次,及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均为100%,责任单位满意度97.44%,一次性化解率96.2%,获评全省优秀。
2025年已经到来,站在新的起点上,谯城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大旗,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谯城篇章接续奋斗。(刘景侠 张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