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多点开花,在传承与保护方面不断坚守创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互通互融,绘就了金安文化繁荣的新画卷。
清晨的毛坦厂明清老街,石板幽巷,古铺旧檐,宁静而又古朴。大红袍油纸伞的第四代传人徐晓苗正在和妻子一同制作油纸伞。古香古色的店铺内,墙上挂着“毛坦厂徐天元伞店”的老旧招牌,这是徐晓苗家代代相传的“老街记忆”。
谈起传承油纸伞,徐晓苗怀念起父亲:“我三十多岁的时候,父亲已经七八十岁了,他还要去做这个伞,他本身就有气管炎,做的时候特别喘,看着很心疼。七八十岁的老头都这么执着地干,我有什么理由不干呢,就这样就开始做了,后面干着干着,我自己也挺喜欢的了,就想着把它传承下去,后来就想着把它发扬光大。”
徐晓苗制作的油纸伞,材料取自自然,使用优质毛竹、皮纸、桐油等,制作全程都是纯手工。从制作伞骨到伞把,再到粘糊油纸,每一个制作环节都是环环相扣,同时为了美观实用,所以一把伞制作下来,得有近百道工序,无不倾注了手工艺人的心血。
作为大红袍油纸伞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晓苗告诉我们:“传承就像家族使命一样,不想把它丢弃掉了,毕竟这个伞在我们家已经做了四代人了,不能在我这一代失传了,不论如何,这个手艺必须传下去,这是我跟我儿子讲的,也是我父亲跟我讲的话。”
如今,徐晓苗传承了父亲的手艺,和妻子一同经营着老店铺,这不仅是非遗的传承,更是家族使命的延续。
“我们把‘花心’剪长一点,我希望你们剪的时候剪慢一点……”三十铺镇汇文学校的剪纸社团里,翁墩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圣年正在给孩子们上剪纸课。
“在学校,我既教学生,也教跟班老师,争取在更多学校让翁墩剪纸普遍开花。因为翁墩剪纸是六安的一个名牌,也是省级非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我也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徐圣年说,“只要接触到对翁墩剪纸有天赋的、有兴趣的学员,我都会努力把他们带好,毕竟艺术靠传承,作为接班人,我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位于翁墩乡的徐圣年剪纸工作室里,从简易的窗花、生肖剪纸到复杂的“四喜临门”“花开富贵”,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翁墩剪纸作品摆满了工作室。为了翁墩剪纸的传承和发展,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圣年亲手带出了三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希望把翁墩剪纸越传越广、越传越有影响力。
翁墩剪纸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晓瑜表示,自从学校开设剪纸社团以来,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所以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开设了剪纸社团,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宣传和传承翁墩剪纸。“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是非常热爱剪纸这项艺术的,所以我师承徐圣年老师,现在是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下来我们会努力把剪纸社团打造得更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剪纸文化。”袁晓瑜说道。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激活艺术。一代代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他们的执着和热爱,赓续着文化的根脉,也打开了对外宣传的窗口。截至目前,金安区还有六安灯歌、黄大茶制作技艺、锣鼓书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个;打造了省、市非遗传习基地4个,非遗展示馆4个,省级非遗工坊1家。金安区文旅局持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保护、传承和挖掘方面采取了多种创新举措,让活态传承激发非遗“生命力”。(崔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