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国内完备且强大的产业链条,面朝东南亚这片潜力无限的新兴市场,是一片投资热土。”云南瑞丽市音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锐称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投资潜力,恰是近年来德宏州沿边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蓬勃发展的生动映照。
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德宏州地区生产总值620.1亿元、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产业投资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截至2024年年底,全州市场经营主体215991户,其中民营经营主体占比高达98.17%,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这其中,德宏州各级工商联多维发力,全力点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深耕服务沃野,厚植企业成长沃土
近年来,德宏州工商联全方位完善服务机制,持续深耕民营企业诉求收集、交办、督办、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精准破解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全力打造为企服务全新模式。
“德宏州‘当面见企业’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中共德宏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州工商联党组书记龚茂丹介绍,德宏州先后为927家企业送上贴心服务,成功化解330个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推出定人定点定责网格化为企服务模式,助力企业在市场浪潮中稳健前行;创新“银企对接+跨境金融”融资模式,促成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3月,州内金融机构已为工商联所属商(协)会累计授信金额超过186亿元,4.2万户企业通过“融信服”平台获得贷款55.7亿元。
德宏州各县(市)工商联同样在这片服务的沃野上精耕细作。
瑞丽市工商联梳理整合40余条惠企政策,精心汇编成册,让民营企业查阅政策一目了然、精准“对号入座”,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无缝对接实施机构,让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切实缓解企业融资压力。
盈江县工商联化身企业“贴心人”,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顽疾”,搭建多元平台,以“店小二”式的热忱服务,组织召开政银企对接会,现场为会员企业“牵线搭桥”,让银行信贷资金快速直达企业,利率实惠合理,助力企业轻松跨越资金难关。
以企兴村添翼,蹚出乡村振兴通途
德宏州工商联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领民营企业踊跃投身乡村振兴前沿阵地。
2024年,德宏州工商联组织召开行动现场推进会,新增挂村企业10户,结对共建帮扶8个村。截至2024年底,98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累计实施“兴村”项目118个,投资到位资金13.86亿元,公益捐赠417.8万元。
盈江县创新探索“名誉村长”制度,自2022年起,精心选聘62名“名誉村长”,实现全县15个乡镇和1个农场全域覆盖,挂钩帮扶39个行政村(社区)。据统计,“名誉村长”实施以来,已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超3.2亿元,解决了群众生活生产方面的160个困难,提出发展建议135条,培养乡土技术人才860余人,孵化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芒市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当地农业科技“排头兵”,通过“菌种链+生产链+生态链”协同联动,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3000余人次受益,2024年实现产值205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5万元。
“当企业家的市场敏锐度与乡土资源相遇,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无限可能。”云南省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胡华认为,民营企业家们用商业智慧破解乡土密码,以情怀担当书写时代答卷,让边疆村寨在时代浪潮中,蹚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
勇拓开放高地,开创经济发展新局
德宏州高位推进瑞丽沿边产业园建设,德宏州各级工商联与各级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相互补位,德宏州招商引资工作蹄疾步稳。
近年来,雅戈尔服饰、中朔中药材、中缅农商产业园等“园中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数据显示,2024年,德宏州新签约落地企业110户,其中62户顺利投产,更有21户标志性引领性龙头企业强势入驻,为产业发展注入磅礴动力。
瑞丽市工商联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召开市级服务企业每周见面会43期,服务企业359家次,解决问题840余个,融信服平台惠及企业1042家次,累计放款19.02亿元。这种优质的服务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数据显示,2024年年底,瑞丽沿边产业园累计注册企业超1500家,园区产业已从单一产品、初级产品向多品类、专精深产品发展,产业链环节不断增多,价值不断提升,纺织服装、通信电子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陇川县工商联与县投促局、工信局、陇川产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联动,深度融入沿边产业园建设大局,立足本地特色,围绕“桑园+蚕茧加工+纺织制造+丝绸织造+服装制造”全产业链精准发力,大力发展服装产业,成功引进一大批服装纺织生产项目,为陇川县蚕丝绸全产业链“强筋壮骨”,实现延链、补链、强链协同推进。
“沿边产业园不仅是产业集聚之地,更是德宏州勇拓开放前沿、竭诚为企服务的主阵地。”在德宏州政协副主席、州工商联主席杨艳看来,德宏州各级工商联将聚焦“两个健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中缅合作、助推乡村振兴,为地区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注入不竭动力。(钱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