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五河民歌——流淌的乡音 传承的歌谣

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5-04-28 22:34:21

淮河之畔的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水网密布,土地滋养着独特的文化。世代流传的五河民歌,是当地一种朴实而动人的歌声。它不是宏大的交响,而是田埂上、河网间的自然哼唱,是邻里乡亲口耳相传的生活旋律。源自生活的五河民歌,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淮河文化中一抹亮色。

五河,地处南北之间。当地人性格里既有北方的爽直,也带着南方的温和。五河民歌恰是这种性情的流露。听其旋律,有时平稳抒情,像微波荡漾的河水,尤其那些唱爱情的小调,韵味悠长;有时又带着点“侉腔侉调”的劲儿,刚柔并济,毫不矫揉造作。

当地歌谣种类不少,劳动号子、秧歌、小调、山歌、儿歌,林林总总,初步统计有180多首。其中,小调数量最多,也最有地方味道。唱法灵活,一人清唱,两人对唱,或者边说边唱,形式多样,讲述的都是身边事、心里话。

翻开旧时县志,五河民歌的印记随处可见。明代天顺年间已有记载,清代续修的志书里也写到:年关将近,“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祭祀扫墓时,“百戏竞作,举国若狂,歌舞灯采”。当地的“五河八景”,亦有四景与歌声相关——“南浦渔歌”“北原牧唱”“东沟渔唱”“西坝农歌”。歌声,早已融入了地域的日常风景。

五河民歌何以独特?地理位置是关键因素。这里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的交汇点。历史上的兵家必争和明初的大规模移民,让不同的文化基因在此碰撞、融合。五河民歌就在这种交融中汲取养分,逐渐形成了自身面貌,并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传向远方。

时代变迁,民歌内容亦随之演进。革命年代,天井老区的人们唱起《抗战走上新阶段》,歌声是号角。新中国成立后,为宣传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老艺人霍锦堂编排的对唱,后经整理加工,成为今天广为流传的《摘石榴》。《摘石榴》节奏不疾不徐,旋律起伏有致,充分展现了五河小调的特点,还曾获得国际民歌节金奖。朱逢博、吴琼、祖海等都曾演绎,让五河民歌的声音传得更远。

为了守护好这份乡音,五河县持续努力。从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到文化部门的搜集整理,再到《五河民歌选》的出版和数据库的建立,点滴积累,从未间断。从2007年开始,五河民歌会已成功举办九届,第十届也正在筹备之中。

舞台日益宽广。五河民歌手的身影出现在全国、全省的各类民歌赛事上,屡获佳绩。表演形式不断创新,《摘石榴》被编排成多人表演唱,《俺是淮河小铁匠》则将民歌元素融入民间舞蹈。中央电视台三次来访,年轻歌手两次登上《民歌·中国》栏目。五河民歌,已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传承的关键在于人。五河现有国家、省、市、县四级民歌传承人梯队。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五河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薛胜友成功入选。薛胜友自幼受民歌熏陶,数十年如一日地研习、传唱、创新,他的入选为五河民歌的传承增添了新的力量。

为让歌声代代相传,五河县正推动民歌走进校园、机关和社区。尤其注重“从娃娃抓起”,编写《五河民歌乡土教材》,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学唱家乡的歌谣。新建的县文化馆内,专门开辟了宽敞的非遗展厅,让人们能看、能听、还能现场感受五河民歌的魅力。

作为淮河岸边的歌谣,五河民歌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鲜活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用心呵护,悉心浇灌,这份质朴的艺术之花,定会在时光中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王立春 沈珺)

相关推荐
安徽五河新集镇:千亩蒜薹丰收 “蒜”出乡村振兴好篇章

今年五河县新集镇全镇种植大蒜2000多亩,现已开始全面采摘蒜薹,紧接着挖蒜头,双重收益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

安徽五河:版权宣传“四进”活动有声有色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与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交汇之际,五河县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开展版权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系列活动。

安徽五河:优化营商软环境 助企发展硬实力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