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广西崇左,神秘的喀斯特地貌、雄奇俊秀的山峰、碧绿蜿蜒的左江水,尽显八桂大地的独特风情。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中能建崇左2台66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厂,就镶嵌在这山水画廊中。
4月24日,中能建崇左电厂1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为边疆能源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不止 破解工程建设难题
崇左市地处中越边境,地质条件特殊、高温多雨台风频发,加之工期紧张、技术复杂等种种不利因素,安徽电建二公司项目团队迎难而上,以创新赋能,着力打造中越边境能源建设的丰碑。
崇左地区土质以红黏土为主,遇水膨胀,且降雨频繁,建设团队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主厂房回填料由原设计土夹石改为级配砂夹石,为项目建设打牢了基础;锅炉“三器”管排数量较多,安装位置操作平台难以搭设,技术人员设计了一种专用吊具,可兼顾“三器”吊装及倒运,确保作业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组合场内3台同轨龙门吊同时操作,项目部与机械化专业联合研制了龙门吊防碰撞系统,降低风险隐患。从定子吊装的四主钩抬吊技术,到高压加热器的斜向穿入方案,每一项创新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聚焦大管道现场倒运、提高12Cr1MoVG钢小径管焊接一次合格率等课题进行科技攻关,解决了施工难题,推进了项目建设,并形成“一种保护沉降观测标的组合式保护盒”“一种地脚螺栓安装测量工具”“一种高加就位专用工具”3项创新成果。
匠心雕琢 铸就工程建造之美
该项目是广西崇左“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的基础性保障项目,是崇左中越边疆的首座主力电源。“一定要把这座电厂打造成屹立在中越边境的丰碑!”这是建设者们对这片碧水红土的承诺。
以高质量建造推动项目高效履约。循环水管及建筑钢结构全部实施委外工厂化加工,缩短了制作工期,有效降低成本7万余元。项目团队锚准创优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举牌验收制度、首件样板制度和成品保护管理制度,设立质量工艺展板,定期组织质量工艺培训,有效提升工程实体质量。
走进1号机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区域,映入眼帘的是如竖琴般排列的仪表管群,该项目多次被业主评为“样板工程”。早在该区域施工前,质量部主任岳光明多次与技术人员探讨仪表管整体走线和布局,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他坚持执行高空布置方案:“气源管主通道布置在高处,不仅提升美观度,还可为后期运维人员的巡视和检修工作预留安全空间。”施工中更加注重工艺细节把控,仪表管管卡处,采用不锈钢皮包裹,在保护仪表管的同时防止了腐蚀,增加了光泽度和工艺美感。
在项目现场,集控楼电缆夹层电缆敷设整齐划一,锅炉受热面地面组合焊缝细腻光滑……每一处臻于至善的细节,都承载着匠心独运的巧思,传递着能源电力工程美的真谛。
众志成城 45天不舍昼夜
在建筑专业主管刘云楠的手写日志里,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经历:“昼夜施工连续45天,终于挽回了被洪水冲走的时间……”
2024年,崇左地区极端天气频繁,高温暴雨不断交替,台风“摩羯”于9月骤然来袭,位于左江边上的取水泵房基坑正在关键施工期,洪水来临时水位上涨14米,泵房周边立成泽国。项目部临危不乱,提前组织人员撤离,30多台套设备机械均及时转移,并紧急在泵房外围部署了2根330米长的800毫米引流管,避免水流冲入泵房基坑。经过连续奋战,工程成功抵御了台风和洪水的侵袭。然而,如何挽回由此造成的工期延误,是摆在团队面前的又一个挑战。经项目部领导和技术人员反复研判,使用流水施工法,各专业错开施工、减少交叉,持续24小时不间断施工,确保了施工进度,为后续各节点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急、难、险、重”任务,项目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项项施工难题被攻破,一个个节点目标提前高质量完成:锅炉钢架吊装提前4天完成、DCS复原实验提前13天完成、汽轮机扣盖提前6天完成……
此刻,汩汩绿能在山海间奔涌,与滔滔不绝的左江水、建设者们澎湃的心声交织共鸣,汇聚成一曲气势磅礴的壮美华章。 (查道宏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