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易邦新材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绿能材料研发与专精特新定位,成功实现从传统贸易商向科技型综合服务商的跨越。其技术迭代能力、全链条服务模式及政策敏感度,为国企混改与绿色建材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从贸易商到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
2018年,彼时的湖南易邦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易邦新材),凭借专业能力和市场洞察力,成了湖南省内第一家高速公路沥青供应商,但本质上仍是“搬运工”——绝大部分的利润依赖沥青贸易。
转机出现在2022年,公司成立研发中心和新材料事业部,致力于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建材及附属产品,成为叩开科技转型的第一块砖,在打造拳头产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湖南建投集团旗下首家混改企业,易邦新材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新材料业务占比提升至50%以上,实现从单一贸易向“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转型。
传统沥青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苯系物、硫化物及颗粒物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易邦新材依托自主研发的生物基改性技术和低温净味工艺,历时五年成功研发出环保净味沥青。该产品以“零异味、低排放、长寿命”为核心突破点,不仅解决了传统沥青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推动行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混改三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0.5%飙升至3%,新材料业务营收贡献率超50%。在易邦新材的研发管理手册中,碳足迹追踪贯穿“原料-生产-施工”全周期——在原料链中,与山东京博联合开发废塑料改性沥青,每吨减少原油消耗0.25吨;在工艺链中,引入微波活化技术,使沥青再生能耗下降37%;在应用链中,建立全国首个沥青路面碳核算模型,精确到每公里减排量。
当问及转型秘诀时,易邦新材总经理王纲指向实验室墙上的标语:“在传统产业里做非传统的事。”从被迫接受到主动定义标准,从价格厮杀到价值竞争,易邦新材的进阶之路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双碳”革命的浩荡浪潮中,唯有将技术创新刻入基因,方能在产业重构中赢得先机。
当同行还在争论“低碳是否等于高成本”时,易邦新材已用数据证明:其净味沥青全生命周期成本较传统产品低9.8%。
净味沥青与外加剂的“双核突破”
在衡阳至永州高速施工现场,技术专家手持VOC检测仪反复测算——0.68mg/m³的数据。秘密藏在微观结构里:通过将2-3μm玻璃纤维与SBS改性剂复合,形成致密界面膜,既阻隔挥发物逸散,又提升抗疲劳性能。由此可见,净味沥青正重新定义道路“呼吸”方式。
更颠覆性的创新在水泥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易邦新材研发的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可达25%~40%,显著降低水胶比,提升混凝土强度,降低用水量后,混凝土密实度提高,抗渗性、抗冻性等耐久性指标显著改善。此外,易邦新材研制的液体无碱速凝剂能显著提升喷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为隧道支护、抢修工程等需快速成型的场景提供极大便利。
邵阳城龙项目施工时遭遇难题:在富水砂层中浇筑的混凝土,既要达到C50强度,又需将凝结时间控制在4-6小时。易邦新材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装有智能缓释因子的外加剂——通过纳米二氧化硅包裹技术,使水化反应速率与地质条件动态匹配。其中,混凝土外加剂就是隐秘的“建筑减碳师”。
这支“魔法药水”的背后,是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的积累。易邦新材凭借多维度创新举措,在复杂市场中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技术沉淀与市场深耕
走进易邦新材展厅,墙上悬挂的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更有含金量十足的“杀手锏”: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获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
这些资质构建起定价“护城河”。易邦新材以沥青改性技术专利资质为支撑,通过资质赋能的品质管控体系兑现质量承诺,最终赢得业主“成本与品质双优”的验收评价。衡永高速业主直言:“我们要的不仅是便宜,更是25年道路寿命保证。”
在马里总统府项目中的高温高湿环境下,沥青的施工及养护都是难以攻坚的问题,但易邦新材的沥青以“零异味,高抗滑”的特性通过国际验收,成为“中国智造”绿色基建名片。
谈及下一步的计划,王纲充满信心,“2025年易邦新材拟以拓展海外贸易作为经营新版图,走稳海外沥青贸易的同时,推动‘一带一路’更多领域的发展。以集团海外项目为抓手,整合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以有利市场竞争优势,继而覆盖海外央企项目的沥青供应。预计2025年海外沥青供应量5万-10万吨。”(郭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