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与东盟共探文化遗产保护 甘肃技术助力丝路瑰宝“新生”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蒋雅妮 2025-06-21 18:05:3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6月20日在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线上发言表示,中国和东盟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伙伴,相关案例数不胜数。多年来,中国向多个东盟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了专业技术、资金和制度支持,其中一个突出范例就是吴哥窟修复工程。

当日,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在甘肃省天水市举办,共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与会专家代表关注的议题。

甘肃是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已建成了中国唯一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气候大型仿真多场耦合实验室,在土遗址、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和遗产监测管理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成套技术。

18003869b49f49dabbaf51cc5a547d20.JPEG

6月20日,甘肃省天水市,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展示当地非遗文创产品。九美旦增摄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郭青林现场介绍说,该院已开展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壁画数字化保护工作,和柬埔寨合作拍摄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在新加坡举办数字敦煌展览,未来该院还将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研究与实践。

“通过多年研究,我们形成一整套壁画病害修复技术,比如起甲壁画的修复、酥碱壁画脱盐流程和空鼓壁画灌浆加固等等,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石窟得到很好应用。”郭青林称,从2019年起,该院共与10个国家的17个单位开展系列合作交流;土遗址保护技术在中国20个省市、300余项重点文物保护中得到广泛应用。

甘肃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不可移动文物约1.7万处、可移动文物51万余件(套)。(记者 闫姣)

(原标题:中国与东盟共探文化遗产保护 甘肃技术助力丝路瑰宝“新生”)

相关推荐
“薯”你最强!甘肃马铃薯出口同比增长超14倍

8月29日,记者从兰州海关获悉,今年1—7月,甘肃省马铃薯及加工品出口值达3661.5万元,同比增长14.5倍,其中马铃薯粉出口值由77.3万元激增至2350万元,增长30.4倍。

前7月甘肃中药材出口额突破5300万元

据兰州海关统计,1—7月甘肃省中药材出口额达5382.9万元,其中,陇南市以3006.5万元的出口额占据55.9%的份额。

甘肃鲜活农产品出口额实现大幅增长

瓜州蜜瓜首次出口阿联酋,27吨静宁鲜马铃薯首发中亚,3.5吨天水马铃薯、70多吨天水鲜菜发往越南……记者从兰州海关了解到,入秋以来,甘肃鲜活农产品纷纷扬帆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