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行走非洲|从强身健体到心灵重塑——贝宁武者的中国缘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蒋雅妮 2025-07-23 07:17:50

新华社科托努7月22日电(记者孙毅)在贝宁南部阿克普罗-米塞雷特镇的一家武术俱乐部里,53岁的达米安·阿戈苏·德格博身着练功服,带领数十名学员在阳光下挥拳踢腿。“嘿哈”声伴随着脚掌击地的节奏,在场馆中回荡。

对德格博而言,中国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精神的寄托,一座中国与贝宁文化交流的桥梁。

e3dff12229014ea8b347e23317c53784.JPEG

5月18日,在贝宁南部阿克普罗-米塞雷特镇,达米安·阿戈苏·德格博(前)在武术俱乐部带领学员练习武术。新华社发(塞拉芬摄)

德格博与中国武术的缘分要从他13岁说起,那时他还是名中学生,经常在假期时跑到政治首都波多诺伏的影院,观看李小龙和成龙等主演的中国功夫片。银幕上的“快拳急腿”令他目不暇接,更唤起他内心深处对中国武术的强烈向往。“那种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境界,让我难以忘怀。”

德格博后来加入了贝宁一个私人武术俱乐部,开启习武之路。2009年,他到科托努中国文化中心学习中文。一年后,他创建了自己的武馆——“贝宁超级少林俱乐部”,成为传道授业的师傅。

2014年,德格博获得奖学金,前往中国嵩山少林寺——他心中的“武术圣殿”进修。在为期3个月的进修中,他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苦训练。“在贝宁,我每周只训练三四次。而在少林寺,练功就是生活本身。”他说,“从清晨到日落,我们练功、冥想、修禅。身与心都被不断打磨。”

4b569983cfda4f57abd12a3be3e0a4db.JPEG

5月18日,在贝宁南部阿克普罗-米塞雷特镇,学员在达米安·阿戈苏·德格博的武术俱乐部练习武术。新华社发(塞拉芬摄)

除了武术,德格博还接触到中国书法、茶艺、中医基础知识等,深深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次技能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重塑。”

2015年,德格博再度前往中国,学习舞狮、舞龙等传统表演技艺。回到贝宁后,他将自己学到的技艺一一传授给弟子们,让更多人通过武术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文化。

如今,贝宁超级少林俱乐部的学员总数已超过350人,既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德格博不仅教授中国武术,还教授冥想、茶艺及舞狮等课程。

26岁的谢里夫·迪恩是德格博最早的学生之一,习武多年。他说,“中国武术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学会冷静、专注、坚韧。这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智慧。”

德格博也说,自己的习武之路,更像是一场灵魂的重生。“中国武术教会我自律、自省和坚持,不仅让我的身体和心灵变得强大,还重塑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04c50a9ec8a04d1394ca28c2ec2275a4.JPEG

5月18日,在贝宁南部阿克普罗-米塞雷特镇,达米安·阿戈苏·德格博(右)在武术俱乐部指导一名学员练习武术。新华社发(塞拉芬摄)

比武术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带来的心灵共鸣。德格博认为,自己如今更像是一名文化使者,通过一招一式、一茶一礼、一舞一鼓,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尊重、和谐、自律——播撒进贝宁青少年的心中。

“中国武术的精神超越国界,教会人们尊重对手,也尊重自己。对许多贝宁青年来说,这是一扇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窗户。”德格博说。

在他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贝宁青年走进武馆、走近中国。他们学习武术,还主动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他们中不少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赴华求学、研习武艺。

近年来,随着中贝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像德格博这样传播中国文化的民间人士越来越多。

“希望有一天,中国武术在贝宁能像足球一样普及。”德格博说,“到那时,我们不只是学到了技艺,也学会了如何理解彼此、尊重差异、携手前行。”

相关推荐
通讯丨中企助推贝宁“经济之肺”能力升级

7月初的一个上午,贝宁科托努自治港5号码头施工现场一派忙碌景象:混凝土泵车隆隆作响,巨大的钢筋笼内不断注入混凝土。闷热天气下,工人们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却没人停下手头的工作。他们正在对5号码头首段胸墙做混凝土浇筑,这一环节被视为码头建设的关键节点。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访贝宁

当地时间10月17日上午,执行“和谐使命-2024”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抵达科托努港,开始对贝宁进行为期7天的友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这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首次访问贝宁。

贝宁冈维埃的水上运动、文化与艺术节

8月24至31日,水上运动、文化与艺术节在贝宁冈维埃水上村举行。活动通过独木舟赛、水上表演、水上商店等形式展现当地人生产生活风貌。冈维埃水上村坐落于贝宁经济首都科托努以北的诺库埃湖,是目前非洲保存最完整的水上居民区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