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记者手记|坦桑尼亚小伙菌菇棚里的中国“幸福草”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麓伊 2025-07-29 18:32:23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7月28日电 记者手记丨坦桑尼亚小伙菌菇棚里的中国“幸福草”

新华社记者华洪立

晨雾尚未散尽,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北郊的一片土地上,一排排青绿的草丛挂着露珠,满目生机。

“这不是普通的草,它叫菌草,来自中国。”29岁的乔尔·比索马俯身穿行于草丛之间,仔细观察着这些他亲手种下菌草的生长情况。

851873c460f64e73b684df85b1b1fa0d.PNG

6月5日,坦桑尼亚青年乔尔·比索马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处农场里查看灵芝生长情况。新华社发(赫尔曼·埃马纽埃尔摄)

菌草技术由中国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研发,用草作为栽培食药用菌菇的培养基原料。这项技术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还为农民创造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径。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朋友称它是来自中国的“幸福草”。

顺着比索马的指引,记者走进一间搭建在稻草屋顶下的菌菇培育棚。木架整齐排列,几百个塑料袋里冒出棕红色的灵芝,边缘泛着白,带着生命的力量静静绽放。

“我们叫它‘自然的安静药方’。”比索马一边轻拨灵芝边缘一边说。

97dc368b173945489800b68c80ae7359.PNG

6月5日,坦桑尼亚青年乔尔·比索马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处农场里查看灵芝生长情况。新华社发(赫尔曼·埃马纽埃尔摄)

比索马是坦桑尼亚“绿菌公司”创始人,这家公司专注于研发和培育药用菌菇。他最初是2022年在坦桑尼亚一所农业大学培训时听说“菌草”这个词的。

“当时我还是用锯末种菌菇,但锯末不仅贵,还经常被污染,尤其是那些含化学成分的木料。”他告诉记者。

2023年,他获得机会前往中国福建农林大学,参加为期45天的菌草技术培训。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大规模菌草种植与菌菇培育,第一次接触到“系统性农业”概念。“最打动我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他们教的是‘系统’,不是孤立的点子,而是一整套我们能用、用得起、还能教别人的方法。”比索马说。

48f1c5bd71bb42eaa4548c08b0ca9b8f.PNG

6月5日,坦桑尼亚青年乔尔·比索马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处农场里观察菌草长势。新华社发(赫尔曼·埃马纽埃尔摄)

回国后,比索马立即停用锯末,改用菌草作培养基,并建起了这间简易但有序的菌菇培育棚。他拿出一袋干燥后的灵芝粉末样品,一边展示一边说:“你看,这是我要送去药店的,今天下午就发货。”

比索马的菌菇如今已供不应求,坦桑尼亚的客户通过网络下单,或经中医爱好者、草药师的口口相传慕名而来。他说在中国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质量就是信任”。

比索马并未将此技术当作“商业机密”藏着掖着。相反,他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人。“我们不应该互相竞争,而是一起成长。”

114011a4737f43de99662332f67d1b74.PNG

6月5日,坦桑尼亚青年乔尔·比索马(右一)在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处农场里查看灵芝生长情况。新华社发(赫尔曼·埃马纽埃尔摄)

现在,每个月都有从外地赶来的青年农民来到他这里听课,其中许多是女性,还有不少是第一次种菌菇。他从制作菌草基料开始,一步步教起,甚至连包装和销售也耐心指导。

在他培训过的几十名农户中,有的已开始向本地市场供货,还有人尝试进行小规模出口。而比索马的梦想,也从一个人、一间棚,发展成一个共享知识、共享资源的合作体。

2016年,坦桑尼亚前总统基奎特访问福建农林大学时对林占熺说,希望菌草技术能为坦桑尼亚发展作出贡献。去年8月在坦桑尼亚又见面时,基奎特欣慰地告诉林占熺,菌草技术近几年在坦桑尼亚发展得很好,他自己的牧场也种植了菌草,“我相信菌草还会在这里取得更大成功”。

“我希望这个合作体的成员都能互相帮助,未来不仅种灵芝,还要开发其他菌菇品种,还要设计家庭种植套装。”比索马说。他还正在和本地一家诊所合作,研究如何将灵芝产品纳入日常保健。

采访临近尾声,比索马带我们来到地头,他弯腰拔起一把快要成熟的菌草,笑着说:“你看,草长起来了,人也开始学习了,未来正在发芽。”

相关推荐
中企承建坦桑尼亚石油储罐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记者从中铁大桥局获悉,由其承建的坦桑尼亚达港码头石油储罐设计与建造工程项目首个储罐承台于6月底顺利完成整体浇筑,标志着该国家级能源重点工程正式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记者手记丨坦桑尼亚“千年古港”与“未来港”的隔海对话

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基卢瓦渔港是坦桑尼亚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渔港,占地面积约5.6公顷,设计年卸鱼量为6万吨,能够满足大型远洋渔船的停靠条件,预计今年9月完工。

通讯丨筑梦非洲杯——中企助力坦桑尼亚打造现代化体育场

这是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的一片繁忙工地:六座高耸的塔吊伸展着钢铁巨臂,在高空精准吊运建材;焊接声、机械轰鸣声与指令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建设交响曲;上千名工人头戴安全帽、身着反光背心,正全力拉满施工“进度条”……一座现代化体育场已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