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7月29日,在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厚重的淮河文化、灵动的黄梅戏文化与理论宣讲的思想火花碰撞出别样精彩。来自省、市的专家学者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齐聚一堂,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道。
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向党员干部群众发放《安徽文化读本》等书籍,通过理论著作研读与地域文化读本相结合的方式,增进对安徽地域文化的认知。
活动分为两大环节,干货满满、亮点纷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吴卫红率先开讲。吴卫红以“低调的淮河、史前的融合、商周的光芒、文化的意义”为脉络,通过一张张淮河流域文物图片的生动展示,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淮河文化的千年积淀,带领现场观众回溯文明根脉。
安徽艺术学院教授、一级演员茆建琳创新采用“理论阐释+艺术表演”的沉浸式方式,让大家深切感受到黄梅戏守正创新的时代魅力。“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随着经典的黄梅戏唱段接连响起,台下掌声如潮,更有热情的观众勇敢走上舞台,与茆教授一同合唱,现场气氛十分融洽。
现场,观众们全程聚精会神,时而专注记录,时而随旋律轻和,不时以热烈掌声回应专家的精彩分享。大家纷纷表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兼具理论高度、实践厚度与情感温度,同是也增强了对安徽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立足岗位,积极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繁荣亳州文化事业、建设“书香安徽”贡献力量。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工作者,平时和农民打交道最多,我将探索出更多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传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地方发展故事,像黄梅戏一样唱进老百姓的心坎里。”谯城区城父镇人民政府一级科员李保汉说。
来自皖北烈士陵园的红色讲解员朱秋辰说,此次宣讲报告会让她受益匪浅,对淮河文化、黄梅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种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心里油然而生。作为一名讲解员,将学习这种形式,用“理论+事例+表演”的创新宣讲,打破理论宣讲的抽象感,让群众在乡音乡情中增强文化认同。
“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我要深入挖掘研究亳州文物资源,讲好亳州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使淮河文化在当代‘活’起来。”市博物馆学术交流中心主任丁玉振说。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亳州干部群众送上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文化温度的“精神盛宴”,更以书香为媒、以宣讲为桥,为亳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力。(吴淼 陈阳硕 孟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