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皖北大地持续经受高温“烤”验。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怀远石榴,以其皮薄汁多、酸甜可口闻名,却也面临着烈日“灼伤”的威胁。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茨淮新河沿岸万亩石榴园里,一场融合科技与匠心的“防晒保卫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烈日下的“科技武装”
上午十点,怀远天兆石榴基地内,气温已逼近37℃。踏入4000多亩果园,热浪扑面。几名“全副武装”的工人正熟练地为石榴套上特制果袋。
“这石榴跟人一样,也怕晒!”果农杨富敏头戴遮阳帽,深一脚浅一脚穿行在果园间,手指翻飞,一个个青果迅速被保护袋包裹。工程师丁敬全介绍,像杨富敏这样的熟练工,一天能套袋3000多个,两周内即可完成千余亩的套袋任务。“七月高温高湿,是防虫害和防晒的关键期,套袋一举两得。”丁敬全说。部分园区还架设了隔热网,配合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为精准管理提供支撑。
为保障工人安全,基地调整了作业时间。“我们凌晨四五点就开工,躲开正午最毒的太阳。”杨富敏展示着身上的降温“神器”——一件内置静音风扇、腰挂可拆卸锂电池的迷彩降温服。“拉开通风口,凉风循环,体感能降5℃左右,像穿了空调!”说话间,豆大的汗珠仍不断从她额前滚落。
为“娇颜”撑起“保护伞”
“好马配好鞍,好果需好颜。”蚌埠农业科技园管委会农技专家吕群龙道出了防晒的重要性,“石榴皮娇嫩,暴晒易生斑腐烂,直接影响卖相和价值。”提升怀远石榴的“颜值”,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在怀远县一号榴园避雨栽培大棚内,石榴果皮白皙光滑,几乎不见瑕疵。科研团队在此试种的多个品种均效果显著。基地部分区域还采用了与省农科院联合研发的可调节遮阳棚。经现场对比发现,做过防晒的石榴表皮光滑、斑点稀少;未做防护的则果皮呈褐红色,麻点明显。“传统露天栽培,即使套袋也难以完全避免日灼。虽不影响内在品质,但外观制约了价值提升。”吕群龙介绍,提升石榴外观的研究从2018年就已启动。
千年名果产业兴
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自汉代引入,经千年选育,素有“天下名花”“九州奇果”美誉。这场精心部署的“防晒战”,守护的不仅是3万亩石榴的娇美外观,更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金果子”。
怀远石榴协会秘书长、研究员刘长华介绍,作为全县唯一的“双地标产品”,怀远石榴以皮薄、粒大、核软、汁香、味甜、可食率高著称。全县种植面积约3.5万亩(茨淮新河基地1.3万亩),鲜果年产量约2.8万吨,年交易量高达20万吨,是全国重要石榴集散地。因年初升温早,今年石榴预计9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可能略大于往年。
“我们要让怀远石榴成为晒不伤的‘金果子’!”望着挂满枝头的果实,刘长华充满期待。在这片被智慧与汗水浸润的土地上,新的丰收希望正在孕育。(谢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