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时节,皖西霍邱的夏店镇民安村,虽热浪蒸腾,却难掩一派生机。河滩草坡上,成群的皖西白鹅引颈欢歌,雪白的羽翼在碧水青草间跃动,宛如散落人间的白云,又似跃动田野的音符,为这片曾经略显荒僻的土地谱写着振兴的乐章。近2000亩的河滩荒坡,成为4000多只皖西大白鹅的天然乐园。这里,呈现的是一个用“鹅”产业撬动乡村希望的生动样本。
科技赋能,荒滩变身“聚宝盆”
走进霍邱县保珍白鹅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一幅现代化生态养殖的画卷徐徐展开。39亩的种鹅繁育区,现代化工棚内,万只体型健硕、羽毛光洁的种鹅或悠然栖息,或汇聚觅食。这里,科技是无声的“牧鹅人”:冷库、孵化机、自动化风控系统一应俱全,精准调控着棚内的温湿度,确保四季如春。从种蛋筛选、科学配种、智能孵化到优质品种选育,一条龙式的现代化流程,让传统养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公司掌舵人蒋大永,一位生于1989年的夏店本地青年,曾是浙江某上市企业的业务骨干。2016年,当得知家乡的皖西白鹅产业面临传承危机时,他毅然放弃了城市的优渥生活,带着积蓄和梦想回到民安村。“根在这里,看着家乡的好东西、好资源没人好好做,心里不是滋味。”十年耕耘,他投入千万元,将家庭小作坊升级为拥有散养区、种鹅场、孵化中心、深加工链条的现代化科技企业。2016年引进的现代化孵化流水线,一次可孵化6万只鹅苗,奠定了规模化的基础。
生态养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白鹅吃的是‘时令菜’!”蒋大永指着育种场边一片绿意盎然的池塘介绍。初春至五月,青白菜、黑麦草是主粮;五月后,稻谷、玉米和特意种植的10亩水葫芦便成了鹅群的美味佳肴。纯天然、无药残的生态放养模式(生长周期约一年),赋予了皖西白鹅肉质紧实、味道鲜美的独特品质,备受上海、北京等高端市场青睐,年出栏量超10万只。
公司+农户,孵出共富“金蛋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深谙此理的蒋大永,以公司为龙头,成立了霍邱县保珍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将致富的“金钥匙”递到乡亲们手中。
夏店镇民安村白圩组的胡建荣,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蒋大永主动找上门:“老胡,跟我养鹅吧!鹅苗、技术、销路,合作社全包!”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点燃了胡建荣的希望。
合作社不仅免费提供优质种鹅,技术员更是手把手教他防疫、配料、观察鹅群状态。从最初的几十只试养,到如今规模化的2000多只,胡建荣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每天看着这群‘白胖子’在水里扑腾,心里就踏实。去年光卖鹅就挣了十多万,债还清了,娃的学费也不用愁了,感觉浑身都有劲!”阳光下,胡建荣抚摸着健壮的白鹅,黝黑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
潘集镇的李海珠,是位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为了生计,她曾常年在外务工。后因为父母身体每况愈下以及孩子教育问题,她不得不返回家乡。然而,仅靠几亩薄田的收入,生活难以致富。得知保珍合作社提供养殖技术和支持,李海珠仿佛看到了曙光。她一头扎进合作社,虚心请教,从育雏温度控制、饲料配比到疾病预防,每一个环节都学得格外认真。“别人休息我学习,不懂就问蒋总和技术员,就想争口气,在家门口把日子过好!”凭借这股韧劲和合作社的全程护航,李海珠的鹅棚从无到有,规模迅速扩大到4000多只。如今,她不仅能精心照料父母,陪伴孩子成长,年收入更是突破20万元。“在家养鹅,挣得不比外面少,还能守着家,这日子,有奔头!”
对于像胡建荣、李海珠初期资金困难的农户,合作社创新采用“赊苗助养、售后再结”的模式,并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已有100多户农户在合作社的带领下从事皖西白鹅养殖,年增收总额超过500万元,鹅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金钥匙”。
风雨兼程,时代潮头“向天歌”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鹅产业既是技术活,更是辛苦活。而更大的挑战来自市场波动,优质皖西白鹅的价格曾一度从每公斤50元腰斩至20元以下,养殖户还面临着投资回收困境,以及高昂的场地租金、贷款利息、员工工资支出等。同时,传统销售模式遭遇瓶颈,线上营销能力不足导致产品一度积压,公司步履维艰。
困境中,蒋大永没有退缩,他敏锐地捕捉到新媒体的力量,正积极筹划开通抖音、快手账号,打造“安徽腊鹅散称”、“生态双黄鹅蛋”等品牌,利用短视频展示皖西白鹅的生态养殖过程、产品品质,拓展线上直销渠道,让好产品直接对话消费者,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品牌溢价。
在蒋大永简洁的办公室里,一幅“宁静致远”的书法作品静静悬挂,旁边陈列着从国家到市县各级的荣誉奖牌,无声诉说着这家乡村企业在振兴路上付出的汗水与收获的荣光。
时近正午,一辆运蛋车驶入厂区。蒋大永快步上前,和工人一起将一筐筐刚收集的鹅蛋整齐码放上车。阳光下,那些硕大圆润、泛着青白色光泽的鹅蛋,晶莹剔透,宛如一颗颗承载着新希望的种子,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皖西白鹅的“向天歌”,正穿越风雨,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田野上,唱响更加嘹亮、充满希望的未来之声。(卞林敏 王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