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泗县大庄镇:写好乡村振兴路上新“菇”事

来源:泗县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5-08-20 17:04:18

立秋之后,暑气未消。走进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大庄镇东风村的香菇种植基地,一排排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菌棒上的香菇却未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在智能控温系统的助力下如雨后春笋般破膜而出,饱满圆润,散发着淡淡的菌香。种植户张红艳正忙着采摘香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一茬香菇品相好,刚采摘就被收购商预订了!”

产业兴村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发展

“我们村过去是典型的‘三无村’——无支柱产业、无集体收入、无专业人才。”东风村党支部书记回忆道。当地香菇种植产业起步晚,最初只是零星的几户村民尝试种植。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普通的农田,村民们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亩均年产值仅千元左右。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政策的扶持,2023年,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将香菇产业作为帮扶突破口,建成占地135亩的现代化香菇种植基地。基地现有智能温室大棚110栋、冷库2座、包装车间200平方米,年种植菌棒150万棒,年产鲜菇1500吨,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如今,在中国一重的定点帮扶下,大庄镇东风村的香菇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月收入达30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张红艳一边整理菌棒一边介绍道。据统计,基地已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年增收65万元以上。

科技赋能 现代化种植提质增效

走进基地的智能大棚,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喷淋设备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以前种香菇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产量和品质都提升了不少。”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为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基地依托龙头企业泗县友前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食用菌研发中心,团队不仅研发了适合当地气候的香菇新品种,还构建了“农业废弃物-食用菌-菌棒菌渣-生物肥料-有机农作物”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板材加工边角料等被用于生产菌棒,菌渣则被肥料化、饲料化利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和环保生产。

2024年,当地共开展8场专业技术培训,内容涵盖菌棒培育、温湿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惠及所有种植户。“现在遇到技术问题,随时可以请教专家,再也不用摸着石头过河了。”种植户丁辉感慨道。

此外,东风村还引进了菌棒自动化生产线,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菌棒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菌种选择到成品销售,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逐步实现了标准化管理。如今,这里的香菇以肉质厚实、香味浓郁而闻名,远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产销对接 拓宽渠道助农增收

产业要发展,销路是关键。为了让香菇卖得更好、更远,大庄镇积极搭建立体化销售网络。一方面,与大型商超和生鲜电商合作,建立稳定的订单农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直播带货等活动,进一步打响本地香菇品牌。

“现在我们的香菇根本不愁卖,很多客商都是提前预订。”丁辉介绍说。随着销路的拓宽,农户的收入也水涨船高,不少家庭通过种植香菇实现了年收入翻番。

对于未来的发展,大庄镇有着清晰的规划。“我们将重点推动香菇深加工产业,开发香菇酱、香菇干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同时探索‘农业+旅游’模式,打造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让‘小香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伞’。”大庄镇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将继续支持香菇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中国一重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持续加大帮扶力度,重点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支持。(王宝林)

相关推荐
安徽泗县:一颗葡萄“链”动一方经济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路”,李洁玲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新时代农民的市场觉醒。

安徽泗县:“数字育苗”呈现强劲好苗头

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泗县蔬菜育苗产业正孕育着蓬勃发展的“新苗头”,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生动范例。

安徽泗县:大运河文化赋能社会治理新实践

近年来,安徽宿州市泗县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通过理念创新、机制优化、载体拓展,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