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企业资讯8月22日】南昌市新建区罗亭镇,一座8000平方米的智能工厂内,浓郁的中药香扑面而来。透过玻璃幕墙,包含256个药斗的自动调剂柜正精准称量药材,30余台智能煎药设备昼夜不息运转,流水线上的药液袋整齐排列,工厂内仅有零星几名工作人员穿梭其间。
这是华润江中和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共同打造的智慧中药代煎中心——一个日均处理千张处方、却只需23人运营的“中药智能工厂”。曾经需要老药师守候砂锅数小时的煎药过程,如今被自动煎煮和智能算法替代。
这里,不仅重新定义了中药煎煮工艺,更探索出一条中医药服务现代化的新路径。
智能生产线比老药工更懂“火候”
推开智慧代煎中心的玻璃门,药材香气中,机械运转的嗡鸣声规律而低沉。256个智能药柜整齐排列,一排煎药锅在轨道上有序作业。
“这个自动调剂柜每10秒能抓取1味药,总重误差控制在±2%以内。”华润江中智慧代煎中心负责人郭青指着调剂柜的高精度天平说道,经过精准称量的黄芪,被投入输送线上的煎药锅内,在高清照相机镜头下稍作停留拍照,自动流向下一道工序。
自动煎煮工位连接着一条百米长的输送带,上百口不锈钢煎药锅依次排列其间,每口煎锅都配有7个传感器,锅底部都篆刻专属二维码。“处方信息一录入,系统自动分配煎锅,扫码绑定后,饮片数量、加水量、文武火全由程序按处方进行控制。”郭青说。
煎煮车间的大屏上,每一口煎锅的温度曲线、压力数据、蒸发量等参数清晰可见。
“这套系统的核心在于算法。我们建立了包含2000多种药材特征的数据库,系统能自动识别药材属性并匹配煎煮方案。比如解表类药材自动启用‘武火快煎’模式,温度瞬间升至100℃;滋补类则启动‘文火慢炖’,保持恒温。”郭青解释道,“附子这类毒性药材,必须先煎1小时去毒,程序会严格锁定时间。”
千百年来“水量没过药面一指”的经验之谈,在这里也被精确计算取代。通过大数据计算,中药智能煎制系统能够精确测算药材体积、密度和吸水量。“举个例子,10味药理论吸水量500毫升,系统自动加入3300毫升水,减去煎煮蒸发量1000毫升,确保煎出1800毫升药液。”郭青说。
据介绍,智慧代煎中心90%的流程无需人工干预,仅有部分机器无法识别的品种由人工补配。在人工调剂工位上,四名中药学专业人员根据电脑推送的处方数据,快速进行补配作业。“人工+智能”的双轨模式,既保障效率,又兼顾中医药的复杂性。
而调剂复核是另外一个需要人工的重要岗位。在复核工作台,郑绍霞正在液晶显示屏上核对每剂药的总重量,她毕业于贵州省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对各种中药饮片极为熟悉。
“12味药的理论重1.2公斤,若实测误差超24克,说明可能漏放或多放了某味饮片,必须查明原因并处理。”郑绍霞仔细查看饮片后,在显示屏熟练点击“通过”键。“每份饮片都要经过‘四查’,一项都不能少。”郑绍霞说,“四查”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智慧代煎中心设置的硬指标——查处方、查药材、查剂量、查工艺。自动调剂设备差错率约万分之一,再通过人工复核,差错率的风险就更低了。
从“药材种植”到“患者手中”的透明链条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您可以先回家,预计下午5点前就能收到熬好的汤药。”7月23日上午,南昌市青云谱区患者万女士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体验了智慧代煎服务,当天下午在家就收到了煎好的中药。两周后的回访电话中,张女士告诉药师:“没想到你们的代煎服务这么用心,比我亲手煎得还好,真是方便省心!”
事实上,汤药送到张女士手上时,已经在华润江中智慧代煎中心经过了饮片验收、处方审核、处方调剂、调剂复核、智能加水、智慧煎煮、自动分包、物流打包等层层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全程依靠输送线流转,实现“一锅一处方、一锅一码”全程可溯源,还有驻厂药师现场全程跟踪“饮片—调剂—煎煮”的每一个质量环节。
“依托华润江中中药饮片全过程追溯系统,通过全院质量验收平台实现智慧药房与院内药房同质化管理,我们确保每一味药材的品质。”华润江中处方药事业部副总经理吕毅斌介绍,每一个处方须通过系统风险识别和药师二次复审,而药品煎煮及分包过程更是全程拍照留痕,并有专业药师核对每包汤药的煎煮质量,确认无误后再由专人装箱打包发物流。“很多人担心代煎中药的质量,其实我们的标准比家庭煎药严格得多。”吕毅斌说。
在分包中心,一包包温热的“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代客煎药专用药袋”整齐码放在一起,每个袋子上都有一个二维码。
“这不是普通的二维码,而是我们代煎药的‘数字身份证’。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所有数据都无法篡改,真正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质量可知、责任可究’。”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主任徐春良正在抽查一批刚煎好的药液,他打开手机小程序,药液的处方状态、煎煮进度、物流信息一目了然。通过追溯系统,还能查看药材从种植到煎制的全流程记录。
“药材可靠、煎煮过程规范、配送高效,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万女士说,这种透明化的服务让患者用药更安心。数据显示,华润江中智慧代煎运行两年来,患者满意度达98.3%,投诉率下降76%。
从“药房外苦等”到“快递送上门”的中医药服务革新
“过去患者拿了处方,得蹲在药房外苦等,夏天一身汗,冬天手脚僵。我们的煎药师也是全年无休,常常忙到半夜,但还是没办法满足患者的需求,总有患者投诉等药太久,甚至会出现忙中出错、拿错药的情况。”徐春良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了三十年,见证了煎药房的变迁。
中药煎煮,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工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愈发显得格格不入——患者抱怨等待漫长,医院苦于人力不足,而药材质量、煎煮标准的不统一,更让中医药的疗效饱受质疑。
如今,华润江中智慧代煎中心每日处理千张以上处方,实现“审方—调剂—煎煮”全流程自动化操作、信息化管理。在这里,患者不再需要“苦等”药汤,就诊后只需扫码下单,煎好的药液第二天便由顺丰快递送上门,看中医也能享受到“最多跑一趟”的服务。
“智慧代煎中心就像‘中药外卖’平台,患者无需在医院轮候取药或在家煎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其便捷服务极大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徐春良说。在华润江中智慧代煎中心的数据监控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当日处方量、煎煮进度和配送轨迹。随机点开一条记录:患者李某的处方含12味药,上午9:15进入调剂环节,智能系统自动识别出其中3味需人工补配的黏性饮片;10:40药液灌装完成,下午3:00物流揽收,当晚8:00送达南昌市区。
“过去医院煎药房占地上千平方米,现在只需一个接方窗口。”徐春良算了一笔账:智慧代煎让医院年节省人力成本280万元,药房面积缩减80%,煎药差错率从万分之八降到百万分之一。
“智能化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中医‘望闻问切’的智慧走得更远,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具体实践。”吕毅斌说。在“老祖宗的药方”与“现代智能制造”碰撞中,华润江中智慧代煎中心用一条条数据链、一道道工序,诠释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便捷的服务革命。
目前,华润江中智慧代煎中心正与江西省内多家医院洽谈,“全省代煎共享网络”正在加紧谋划中,中心二期将于今年底开始运行,届时,300余台煎药机全自动操作,每天可完成3000张处方代煎。
夜幕降临,配送车驶出园区。车灯划破夜色,仿佛照亮了中医药服务现代化的前路。(聂妍婧)
【此稿件来源于合作方。本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