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尔多斯高原腹地的苏泊罕草原深处,晨雾中的智能恒温牛舍泛着银晖,近万头娟姗牛、纯血和牛、散斑公园牛在此悠闲饮水、采食。这幅充满科技感的现代牧歌图景,正是鄂尔多斯市乌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乌兰集团”)投资20余亿元打造的现代农牧科创园日常,也是其以工业思维重塑传统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作为当地重点农牧业科技项目,乌兰现代农牧科创园的布局藏着清晰的“呼应”—— 既契合内蒙古种业振兴、奶业振兴部署,也对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推进一产重塑”思路。园区位于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占地近万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构建“种养加肥”四位一体循环体系,涵盖两大功能板块,既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更为资源型地区“二产拉一产、工业反哺农业”提供可复制样本。
走进园区,科技的“身影”随处可见。乌兰集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深度合作,汇聚70名博士、50名高级专家组建智库,搭建产学研用平台。通过引进优质种源,攻关种业“芯片”,力争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种牛品牌;在饲草料基地开展技术示范,依托中央厨房加工精准日粮,从源头保障品质。同时,建设智能化大数据云管理平台,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推动养殖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转型。
产业链上的“新玩法”,让老农牧业有了新活气。园区以两大产业园为双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前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种植饲草料1.3万亩,年收青贮4万吨;中端依托加工厂实现肉乳精深加工,产出有机富硒等高端产品;后端年处理3万吨粪污生产有机肥反哺种植,形成生态闭环,既守护产品品质,又让农牧民分享增值收益。
发展的底气,藏在扎实的基础里。园区同步建成35kV变电站、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优化生产条件。创新“光伏+种养”模式,在牛舍屋顶及闲置土地铺设光伏板,装机12MW,年发电2000多万千瓦时,节煤减排成效显著。科学规划板间距,板下种植耐阴牧草,实现“牧光互补、草光共生”。
产业要红火,还得让百姓沾光,联农带农机制则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园区构建“定点种植、培训帮扶、优先就业”等多元化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农牧户融入产业链。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培训,2025年上半年已培训61人次;优先吸纳当地200余人就业,让农牧民实现种养、加工、销售多元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乌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创园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打破产业壁垒、实现工农互促。通过工业资本、技术、人才反哺农业,资源型地区同样能走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侯倩 张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