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韩贸易与产业合作对话交流活动”圆桌对话环节现场
9月7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核心配套活动——“中韩贸易与产业合作对话交流会”在辽宁沈阳成功举办。在活动的圆桌对话环节,中韩两国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聚焦区域经济协同与数字化变革,共商合作新机遇,共话发展新路径。与会嘉宾围绕RCEP框架下中韩经贸合作升级、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辽宁自贸试验区研究院院长、教授王厚双指出,RCEP这一协定覆盖世界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规则覆盖货物贸易、原产地规则、通关与便利化、服务贸易、投资、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是目前全球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作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体,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十分紧密,今年4月,中韩自贸协定第三阶段谈判取得历史性突破,为两国间下一步经贸合作创造了重要条件。
RCEP规则红利持续释放 中韩经贸合作迈入“2.0时代”
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游宇强调,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提供了关税和贸易上的便利。他建议,辽宁应发挥高端装备集成能力,与韩国的工业传感器、机器人技术形成互补,构建“价值枢纽”,推动产业链从成本优势向技术协同转型。另外,沈阳可以与韩国共同构建“数据沙盒试验区”,助力打破技术壁垒,让工业数据流通更紧密,从而为双方发展赋能。在制度对接方面,中韩双方应推动数据流通、产品规则方面对接,共建合作试验区,为RCEP其他成员国乃至全世界提供合作范式。
辽宁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张东明指出,中韩经贸关系已实现从“垂直互补”向“水平协同”的质的飞跃。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已达3280亿美元,较建交初期增长约60倍。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第三阶段谈判于2025年4月取得历史性突破,两国零关税产品覆盖率提升至95%,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强劲动力。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辽宁与韩国的合作,他表示,辽宁应发挥其在装备制造业的巨大优势,与AI技术相结合以取得更大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 中韩共探“智造”协同新范式
韩国正元金属株式会社常务理事辛汉荣结合企业实践发言指出,作为一家汽车螺丝冷轧制造的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为其企业带来销售额提升30%、运营利润率提高12%的显著成效。他表示,期待与更多中国同行业伙伴深化交流。
韩国纽博特墨菊技术株式会社代表理事闵德泓指出,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等数字化技术对中韩两国企业的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而言均至关重要。
在政策创新与产业发展方面,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潘宏提出,应推动数据跨境流动政策创新,强化沈阳跨境电商与物流能力。他建议,沈阳可与韩国在AI、芯片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培育中韩经贸合作新动能
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中韩合作的新增长点。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戴利研教授指出,中韩两国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庞大,在ESG投资、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空间广阔。她建议辽宁企业积极对接国际绿色标准,吸引更多韩国企业在新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投资落户。
在人才培养方面,戴利研教授介绍,辽宁大学已构建了完整的数字经济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在校本科生招生规模从2022年的30人扩大至2025年的120人,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本次交流活动汇集了中韩两国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的真知灼见,为深化双方在RCEP框架下的合作提供了实践路径与智力支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韩经贸合作正迎来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双方应进一步强化战略对接、深化供应链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在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优势互补,携手拓展区域市场,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王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