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安徽蚌埠市怀远县白莲坡镇的怀远县百姓粮油有限公司刚完工的钢结构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在最新购置的生产线旁,工人们各司其职,穿梭于机器之间,认真巡检每一道工序,确保出厂大米粒粒符合国家标准。一袋袋印有国家地理标志的“白莲坡贡米”在自动包装线上迅速密封,整装待发,即将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近两年来,白莲坡镇围绕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调结构、延链条、铸品牌,构建农业产业、质量、经营三大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要做强做优农业‘大产业’,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我们强化工业思维,解锁发展新局,加快模式变革,重塑产业生态,实现价值提升。”白莲坡镇党委书记何晋说。
建设大基地 “望天田”变为“高产田”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近年来,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全镇范围内的沟、渠、涵、路、闸、桥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建成12万亩高标准糯稻生产基地,基本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条件,极大提升了糯稻生产基础能力。
标准化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推广优质糯稻品种,扩大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面积,主抓优质良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等关键环节,强化技术集成,形成了一套适宜本区域的糯稻高产、优质、节本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提升“一控两减三基本”水平,实现糯稻种植标准化。值得一提的是,白莲坡镇还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擦亮“大品牌” 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白莲坡镇着力改变农产品“有产品无品牌、有品质无溢价”的状况,提升农业效益。
坚持标准先行,筑牢品牌质量根基。全镇13万亩糯稻均位于“白莲坡贡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内,其中10万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糯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实现“两品一标”认证全覆盖。
“我们建立了全链条质量监管和可追溯体系,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品质基础。”白莲坡镇农业技术站长叶福华介绍,近年来,积极培育以“两品一标”为基础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生产基地,强化证后和标志使用管理,坚决维护“白莲坡贡米”地标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公信力。目前,全镇拥有绿色食品12个、有机农产品3个。“白莲坡贡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首批安徽有影响力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旗下企业产品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金奖,品牌声誉卓著。
将质量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价格优势,不断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白莲坡镇正让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做好“大加工” “外引内培”强龙头
“从依靠土地、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传统农业,到化肥、农机乃至大数据等工业元素不断渗透、融合、替代传统要素资源的现代农业,‘吃农饭’不再是种几亩地、养几头猪那么简单,而是要在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何晋说。
运用工业产业链思维,白莲坡镇全力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附加值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项目推进优质高效。今年上半年,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个,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6个,并启动1.5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精品示范村及渔业绿色循环项目,为“甲鱼之乡”品牌注入新动能。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集群带动。该镇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形成以白莲坡10里粮食加工区、吴桥糯稻专业加工区、叶湖糯稻绿色加工区等为主的3个加工集群。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签订全程服务协议。目前,全镇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近7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3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家,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240多家。百姓粮油、云浩种植等主体投资的年产10万吨糯米和2万吨糯米粉生产线已全面投产,有效将加工利润留在农村,提升产业价值。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在稳定12.5万亩水稻种植(其中稻渔共生近3万亩)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水产。依托姚山村(甲鱼)、白莲坡村(黑鱼)两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建成甲鱼温室17万平方米、外塘1200亩,年产商品甲鱼超万吨;黑鱼基地年产鱼苗900吨,渔业收入超5000万元。通过打造特色品牌,推进产业链延伸,有效吸纳劳动力,带动集体经济稳步壮大。截至7月底,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1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2个。
“我们将继续坚持和深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发展路径,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持续在规模化、品牌化、链条化上深耕细作,不断开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何晋说。(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