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15年,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十年来,德化陶瓷产业发生了由量到质的转变,走出一条从“来样加工”到“叫响品牌”,从“产品出海”到“文化出海”的非凡之路。
荣膺“瓷都” 千年窑火再添“薪”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德化白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明代德化白瓷享誉欧洲,被法国人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2015年5月,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专家组投票通过,授予德化县“世界陶瓷之都”称号,为这座由瓷而生、伴瓷而兴、因瓷而名的城市增添了“向世界”的自信与动力。
“最新的厂区投产后,我们就是全球最大的陶瓷花盆生产基地了。”德化同鑫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俩丰说。2015年,同鑫陶瓷投资1000多万元人民币开启自动化改造,如今已经拥有36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在试产的新厂区投资7亿元,将打造集智能制造、文旅融合为一体的产业园。
与同鑫陶瓷一样,数不清的德化企业伴随着“瓷都”勃兴而蒸蒸日上。企业数量从1500多家增加到4150多家,自营出口额从14.16亿元增加到39.21亿元,产值集群规模从188.2亿元增长到663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8家增加到228家……十年间,德化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德化县工信局局长赖诗坛介绍,如今德化规上陶瓷企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度达86.2%,每3人里就有1人从事陶瓷产业相关工作,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
聚势跃迁 迈向千亿集群新征程
中国陶瓷电商物流园全球陶瓷选品中心。(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以前德化陶瓷产品销售大多通过分销商,话语权很弱。”德化县电商协会会长、唐丰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阳说,通过多年打造,德化电商业态形成了强大的聚合力,2024年实现网络零售额204亿元。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德化涌现出设备制造、创意设计、品牌运营等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研发生产方面,德化引入了国家级质检中心、国家级新材料中试平台、国家陶瓷工业设计院等,申报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连续举办世界陶瓷设计大会、“何朝宗杯”陶瓷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推动产品从“制造”向“创造”“智造”转型。
市场营销方面,建设物流监管中心,实现德化陶瓷出口“就地通关”;打造“中国白·德化瓷”义乌优品选品中心、全球陶瓷供应链管理中心、推广展示中心及海外仓中心等一批展示、对接、销售等平台,深化布局全球市场。
文化传承方面,强化红旗坊、瓷艺城、茶具城等文化体验主题平台功能,打造“一城瓷器百馆游”文旅线路;建设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陶瓷博物馆新馆、何朝宗公园。2021年,德化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批瓷窑类世界遗产。
2022年底,福建省七部门推出10项举措,提出统一打造运作“中国白·德化瓷”品牌,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3月,德化启动“中国白·德化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到2027年突破千亿元。
丝路新篇 “中国白”扬帆再起航
2024年“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纽约推介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2014年广交会期间结识了美国商贸公司Pottery Direct,直到现在还是我们最大、最稳定的合作伙伴,合作金额已经超过6000万。”德化佳诚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建源说,德化县在广交会设立“中国白”主题展区,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让企业有了更多接触市场的机会。
据德化县县长吴志朴介绍,德化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深化陶瓷文化国际交流合作等,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实现从“制造优势” 向“品牌优势”“文化优势”的跨越升级。目前,德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超60%的德化瓷销往海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德化还积极推动陶瓷文化出海,促使“德化白瓷”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2023年启动的“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已在土库曼斯坦、马来西亚、德国、阿联酋、美国、墨西哥、泰国、丹麦、比利时、荷兰等国落地,获得海内外6000多家媒体报道,书写了“文化带货”的新范式。
德化县委书记方俊钦表示,德化将坚定不移走国际化道路,全面打响“中国白·德化瓷”品牌知名度,扩大德化白瓷的世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白金名片”“文化使者”作用,用陶瓷讲好中国故事。(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