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合肥9月15日电(孙远)在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的画室里,学生们正握着毛笔,在老师尹婷婷的指导下,一遍遍练习着钟馗画的“泼墨技法”。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钟馗的眉眼逐渐清晰——既透着“斩邪将军”的凛然威仪,又藏着民间信仰里护佑众生的温润。
作为尹氏钟馗画第五代传人,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钟馗画)代表性传承人,尹婷婷的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从唐代吴道子《钟馗像》发轫,经宋至元明清的传承,灵璧钟馗文化如今已演化成画、雕、剪、唱等多元形态,在守正创新中走出一条从非遗传承到流量密码的破圈之路,成为激活地方文旅产业的核心密码。
一名学生正在为画作上色
让传统技艺在共生中“活”起来
灵璧钟馗画被誉为“画中的活化石”,以用笔泼辣如剑、色彩夸张似火著称。民间“家有钟馗画,走哪儿都不怕”的俗语,道出了它正义忠诚的文化意涵。在灵璧,这份文化并非孤存——非遗传承学院里,钟馗画社团与灵璧石工艺品社团、剪纸社团、泗州戏社团构成“四位一体”的传承体系,让钟馗形象在不同技艺中焕发新生。
宿州市非遗传承人邢伟将钟馗的刚正身姿融入灵璧石雕刻,“玉振金声”的奇石本就自带清越之气,经他巧手雕琢,钟馗的怒目、虬髯与石头的天然纹理相融,仿佛能听见“镇邪”的回响,让冰冷的石头有了热烫的人文温度;江淮名匠李文的剪纸《钟馗纳福》,以剪刀为笔,红纸为墨,寥寥数刀便勾勒出钟馗捧福的灵动,曾作为日历走进全县千家万户,其作品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编剧张超则为泗州戏注入新魂,改编的《钟馗嫁妹》以交响伴奏融合方言趣味,让“钟馗嫁妹报恩”的古老故事在现代舞台上唱出了新韵味,台下观众的掌声里,藏着传统戏曲与当代审美的共鸣。
专注灵璧白灵玉石雕的学生
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从文化符号到可触摸的消费热点
在灵璧县博物馆新馆的文创区,钟馗元素早已跳出书画卷轴,化作生活里的寻常物件:朱砂点染的钟馗挂件成了年轻人的随身“护身符”,磬石雕刻的画盘兼具观赏性与收藏性,剪纸卷轴成了走亲访友的伴手礼,Q版钟馗手办冰箱贴更是成了爆款。甚至当地酒厂推出的“钟馗酒”,瓶身绘着钟馗执剑图,饮酒时仿佛能饮下一份“正气”,形成覆盖日常消费的产品链。
Q版钟馗小摆件
2025年新馆试运营以来,3万余名青少年走进这里,在“钟馗系列文创制作体验区”亲手拿起剪刀、画笔,将对钟馗的想象剪成窗花、绘成图画。当非遗从玻璃展柜里的展品变成指尖可触摸的记忆,钟馗文化便在年轻心里扎了根。这种“传统符号+现代载体”的转化,既守住了“嫉恶如仇、正气凛然”的精神内核,又以更轻盈的姿态贴近了年轻群体的审美需求。
从线下沉浸到线上“破圈”的双向奔赴
依托钟馗文化园的建设,灵璧正打造一场场沉浸式体验场景:馗风塔下,实景表演的鼓声震彻云霄,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环形剧场里,《钟馗嫁妹》的经典桥段循环上演,观众跟着剧情时而屏息、时而欢笑;体验区里,游客亲手画一幅钟馗像、雕一方灵璧石,在互动中与千年文化对话。
线下热闹的同时,线上传播同样“出圈”。李文展示剪纸钟馗的短视频里,剪刀游走间,钟馗的眉眼瞬间鲜活,单条视频点赞超50万;尹婷婷的“泼墨画钟馗”系列,记录从起笔到点睛的全过程,让网友惊叹“原来钟馗可以这么帅”。相关话题 #灵璧钟馗非遗有多绝# 累计播放量超千万,评论区里“想去灵璧画钟馗”“求钟馗挂件链接”的留言刷屏,让这一千年文化符号成了新晋“网红”。
从非遗传承人的笔尖,到博物馆里的文创体验,再到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热潮,灵璧钟馗文化的破圈之路,恰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它证明了,当古老的文化符号接上时代的地气,当严肃的非遗技艺融入生活的烟火,便能在传承中焕发生机,在传播中收获热爱,真正实现从“养在深闺”到“广为人知”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