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福建南平:科技引领“五个一”产业,绘就“生态+”发展新蓝图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5-09-16 16:12:19

福建南平拥有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如何将这份宝贵的生态资本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价值,是构建“生态+”矩阵的关键。目前南平初步形成了一批生态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南平持续打造创新平台体系,激活产业链新动能,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研发应用,培育茶、竹、水、肉鸡、旅游“五个一”优势产业新质生产力,上下游企业协同构建“生态+”矩阵,加快全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打造开放平台,深化技术研发,构建协同格局

南平市持续打造“两平台两中心”(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先进制造与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加74个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体系,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协同创新格局,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南平市科技局副局长周远韬表示,南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已出台多条政策,制定了清晰的创新平台发展路线图,并根据各平台的特点实行分类施策,以充分发挥其联动作用,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以解决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最新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为政府产业治理、企业生产经营、产业生态建设提供信息决策服务。目前,该平台已绘制出竹、水、白羽肉鸡、固态电池等9条重点主导产业创新链图谱,并对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全链条各环节把脉、问诊、开方。

13.jpg

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展示大屏

该平台深化与线下研发平台的融合,汇聚创新资源,为各主导产业链建立了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已落地国家碳计量中心、国家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并与数字招商平台链接,开设“我要招商”“我要投资”模块,构建重点招商项目“一项目一清单”空间落图,已智能筛选全国近60000家目标招商客户库,实现双向智能化“商找客、客找商”。

做深“一根竹”,从竹资源大市“拔地而起”迈向产业强市。南平建设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福建省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促进竹新材料研发生产,提高全竹价值。

12.jpg

南平竹海远眺

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自2024年7月成立以来,围绕竹材料、竹工艺、竹机械以及竹产品工业设计,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对外交流、检测检验及小试中试服务,着力培育和发展竹产业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竹产业科创平台。

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赵升云表示,“我们组建了一支竹全产业链开放型、高水平设计制造检测公共服务团队,累计完成200余次精准检测,征集竹产业技术需求30余项,为县域竹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此外,南平市竹产业“1+N”协同创新联盟于2025年3月成立,首批吸纳了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大庄竹业、实业集团、龙竹科技、杜氏木业等11家单位,旨在推动技术研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服务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

做香“一片叶”茶产业,承载着历史的醇厚,也焕发出科技的清新。“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茶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助力南平打造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

91dcc5c58c9f4830b5ddf6fd3991e8bc.jpeg

燕子窠“三茶”统筹展示馆

建阳区是小白茶的发源地。南平通过选育种质资源、推广林下种植、提升生产工艺、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等措施,产学研合力构建小白茶产业发展体系。

南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刘梦莹说:“我们团队和福建甘一露茶业有限公司一起共同谋划生态茶园和清洁化加工厂建设,重点推广绿色食品茶叶种植加工技术,指导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助力企业科学发展。”

“我们在建阳漳墩镇苏源村等地开展课题研究并推广锥栗林下套种小白茶,既提升小白茶口感和耐泡度,又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实现了林茶互促。”福建省水利厅水土保持试验站正高级农艺师、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林强介绍。

数字赋能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加速集群发展

南平推动文旅、水、食品、白羽肉鸡等特色产业向标准化、数智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数字之翼”给“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插上腾飞的翅膀,促进集群发展和产业升级。

做美“一座山”,串珠成链让“山水之间”充盈澎湃活力。南平以武夷山为龙头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大武夷数字文旅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构建“1314”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体系,为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全方位支撑。同时开发更多数字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做优“1+3+3”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从武夷山“一枝独秀”到大武夷“全域共进”,南平正以数字化赋能全域旅游升级发展。

1a064dbc732e40018714f2ba1da4029e.jpeg

武夷山风景(南平市供图)

“武夷山零碳旅游小程序”是科技赋能生态价值转化和文旅服务的重要尝试,整合微信步数、手机定位等数据,并自动生成可视化“碳账本”量化个人碳足迹。游客可通过累积“武夷分”实时兑换武夷文创、茶叶等权益。小程序整合武夷山环带沿线村集体及村民的林木资源,累计开发1600吨“一元碳汇3.0”产品,游客可自愿选择购买“一元碳汇”来抵消旅程碳排放,就能实现“零碳旅游”。

武夷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郭雪陶说,“‘零碳旅游小程序’共联动110家低碳试点企业,构建覆盖‘吃、住、行、游、娱、茶’全链条的低碳旅游生态圈,‘一元碳汇’可以形成‘游客减碳-林农增收-生态增值’的良性闭环,数字化探索为武夷山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提供了创新路径。”

做全“一只鸡”产业链,圣农集团已成为集自主育种、孵化、饲料加工、种肉鸡养殖、肉鸡加工、食品深加工、余料转化、产品销售、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封闭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集团。圣农集团的“数字大脑”已在产业链管理中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模式可借鉴于其他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数字大脑”由SAP ERP数字化经营管理平台和MTC数字化禽业养殖平台构成,实现从种源到食品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纵向上实现了从集团到基层的经营透明,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横向上打通了从种源到零售全产业链,打破了各业务板块的信息墙,全面提升了企业管理和协同效率。

南平以“国企运营”方式、集团化思路培育“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用品牌合力融合“五个一”特色产业发展。以“1+N”母子品牌运作模式,创立“武夷山水∙茶空间”“武夷山水∙名酒行”“武夷山水∙养生堂”等子品牌,开发茶、竹、水(酒)、养生四大品类产品,让优质生态产品分享品牌的增值效益。

3d1d63ce620b4795ac57af53c6f279d2.png

“武夷山水∙茶空间”外景

做活“一瓶水”,“水+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水产业聚焦“包装饮用水、饮料、地热(温泉)”3 大重点方向,酒产业坚持“好山好水出好酒”的理念,聚焦“白酒、啤酒、红曲酒及地方特色酒”4 大重点方向。据了解,茶啤酒项目已完成产品及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并上市销售。

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作为食品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数字化、标准化生产,持续推进茶饮产品、茶点产品、酒产品、预制食品、竹笋、菌菇等农副产品的研发,推动食品加工技术与新产品研发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赋能生态产品提质扩量。

“我们加大研发投入,以‘智控’赋能‘品控’。目前已开发20余款创新产品,包括茶饮料、非遗熏鹅、即食莲子和菌菇脆等系列。”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总经理刘昊说。(刘清华)

相关推荐
福建南平:“好山好水好文化”加速走向世界舞台

南平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山区深化改革的先锋,在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品牌传播等的国际舞台上展现新作为,通过“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搭建起与世界对话的“国际会客厅”。

福建南平:深化新时代“山海协作”谱写发展新篇章

山海同心,协作前行。自福州市与南平市开展对口协作以来,双方聚焦各自优势与对方需求,协作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协同纵深发展,交通网络更加畅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山海情”谱写出更加华彩的乐章。

福建南平:数字化赋能“大武夷文化旅游圈”转型升级

近年来,福建南平强化区域联动,打造“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福建会客厅,以数字化赋能全域旅游升级发展,走出一条独具南平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