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尔维亚东部博尔市连绵的丘陵之间,一个由中国企业承建的铜金矿项目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对传统矿山的印象。该项目不仅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合作成果,更是中塞两国携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典范。
从精准治水到生态修复,从资源循环到社区共建,中煤矿建集团塞尔维亚铜金矿项目部以实际行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海外扎根、结果。
智能治水,守护“生命之源”
塞尔维亚铜金矿项目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岩浆弧造山带中的丘卡卢·佩基铜金矿床上,地下水资源丰富,既是周边植被涵养和河流补给的重要支撑,也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然而,矿井排水若处理不当,极易对周边河流与土壤造成污染。深知“水是生态之基”,项目部始终将水资源保护置于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构建了一套集监测、处理和回用于一体的智能水管理体系,切实将环保承诺转化为守护一方清水的实际行动。
“我们的加药机系统就像是矿井的‘肾脏’,能有效净化排水中的有害物质,高效去除污染物,确保排放或回用的水质达标。”项目技术负责人指着控制平台介绍道。该平台是项目部重点部署的加药机系统的中枢,可智能调节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药剂的投加量,高效清除水中的悬浮物与重金属离子,使处理后的水质不仅符合塞尔维亚标准,更达到欧盟环保要求。同时,净化后的水体还被用于矿区降尘、设备冷却与绿化灌溉,形成“处理—回用—减排”的闭环系统,真正实现了水资源“零污染”和高效利用的双重目标。
绿色发展,重塑盎然生机
2024年4月7日,塞尔维亚铜金矿项目部组织开展了一场义务植树活动。职工们挥锹培土、提水浇灌,将一株株树苗稳稳栽入矿区土地。“我们种下的不仅是树,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承诺。”一位青年职工如是说。这仅是项目部推进矿区绿化的一处缩影。
在设备维修区,一块块高强度的耐油橡胶垫格外醒目。“所有地面维修作业必须铺设防渗层,坚决杜绝油污渗入土壤。”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项目部将“零渗漏”作为硬性标准,作业后对防渗层进行彻底清理,确保无油污残留。
绿色发展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升级,更是与当地社区的共生共融。2024年,项目部向博尔市杜尚·拉多维奇小学捐赠了一批学习用品,书本、文具等物资成为传递中塞友谊与希望的桥梁。杜尚·拉多维奇小学校长表示:“这些用品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温暖。”
此外,项目部积极参加当地招聘会,已吸纳60余名塞籍员工加入项目团队。为推动管理融合,项目部还创新实施“交叉管理”模式,聘用外籍员工担任管理职务。塞籍人事主管伊万娜曾为中方员工开展塞尔维亚劳动法培训,帮助团队更好适应本地规范,为项目合规运营与跨文化协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念交融,共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塞尔维亚铜金矿项目的绿色实践,是中国传统矿建企业高质量参与国际合作的生动写照。通过智能治水、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和社区共建,项目部不仅实现了“安全、优质、高效”的工程目标,更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海外运营的全过程。
“我们不仅是来建设矿山的,也是来传递友谊、共享发展的。”项目负责人这样表示。如今,矿区周边草木葱茏,井下生产井然有序,中塞员工携手合作,一幅绿色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友谊之桥,跨越山海,连接起共同的梦想与未来。曾经的矿坑正蜕变为生态绿地,见证着东西方智慧的完美融合,也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绿色矿业样本。
从技术输出到理念共享,从工程建设到民心相通,中煤矿建集团用行动证明: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国家与民众的共赢。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广阔舞台上,这样的故事正在不断延续,而塞尔维亚铜金矿项目,正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章。(石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