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5赤水河论坛在贵州茅台镇举办。论坛期间,由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的《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英文版)正式发布。

图为《中外名酒发展指数报告(2025)》发布现场
近年来,全球酒业正经历市场需求、消费结构与产业体系变革,技术迭代、消费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等多重因素叠加,推动酒业生态加速重构。当前,跨界资源整合与动态适应性调整已成为酒业突破增长瓶颈、实现价值重构的核心路径,而探寻“共生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则是全球酒业在产业转型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新华指数研究院副院长亓芳芳表示,美酒是跨越国界的共通语言,指数是国际通用的数字工具,此次尝试以指数为载体解码中外名酒可持续发展路径,主要以酒的“文化、商品和社会”三重属性为支点,创新构建起原生力、驱动力和发展力“三力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
其中,原生力聚焦酒的“人文属性”,衡量酒文化基因的传承转化能力,涵盖酒的酿造工艺、非遗产区等核心要素,是构成酒类产品最根本的原生价值与生命根基;驱动力衡量市场需求端动能,涵盖市场消费热度、网络关注热度及企业运营效能等核心要素,直观反映行业发展的需求牵引力;发展力则聚焦可持续发展维度,涵盖环境责任履行、社会效益创造及品牌价值塑造等核心要素,考量酒企的社会贡献与生态发展潜力。三力相辅相成、有机协同,共同构建起中外名酒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推动中外名酒发展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实现文化共鸣与产业共兴。
近年来,酒品类发展格局正在悄然变化。指数结果显示,啤酒、白酒和威士忌稳居前列,发展地位稳固;葡萄酒和朗姆酒的地位基本保持稳定;白兰地和龙舌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从发展动力来看,市场驱动仍是酒品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人文原生价值的深度挖掘与高效转化,以及社会属性衍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构成中外名酒实现长期价值跃升的关键支撑。
具体而言,啤酒、白酒、威士忌三大品类名酒呈现差异化竞争优势。啤酒凭借广泛的消费基础、强有力的头部企业品牌势能与完善的渠道支撑,市场驱动力在各酒品类中表现最为突出;白酒在高端品牌塑造、ESG实践以及国际化路径探索等方面优势显著,呈现“三力”均衡发展特征;威士忌则聚焦ESG转型,通过健全国际认证体系,积极参与各项国际赛事,社会价值方面表现亮眼,发展潜力较好。
从消费版图来看,2024年,啤酒、葡萄酒消费规模占据全球酒类市场主要份额,其中啤酒消费量显著领先。从重点国家市场画像来看,中国市场以白酒为消费核心,德国延续啤酒为主导的消费结构,葡萄酒在法国市场的核心地位稳固,英国市场则表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消费特质。这种地域分化既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偏好,也为酒类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方向。
白酒是中华文明传承与传统技艺演进的缩影。当前,白酒行业仍处于优质产能稀缺与整体产能过剩并存的阶段,呈现出高端赛道集中、长尾分散的发展格局。如何深度挖掘文化核心内涵、创新消费场景体验、提升国际话语权,仍是其破局关键。
展望未来,中国名酒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指出,中国名酒要从“战略、市场、产品和制度”四位一体进行破局:应着力构建全球话语体系,系统提升中国名酒的国际竞争力,积极破解供需结构性矛盾,充分激活多元消费潜力,通过文化挖掘与技术驱动,实现产业价值的根本性跃迁,持续推动与国际标准接轨,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王蜜、周晓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