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最高法:为“一带一路”构建坚强的“防护林”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9-12 14:31:00

司法

图为中华司法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第二届中华司法研究高峰论坛闭幕式现场

新华社信息重庆9月12日电 (记者王茜) “人民法院应当更新司法理念,增进国际司法协助与合作,重视参与并推动国际规则的制定,全面实现司法服务的精细化、国际化、现代化,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更为优质、高效、便利的司法环境。”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长张勇健9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届中华司法研究高峰论坛上这样表示。

“一带一路”贯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是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它的建设涉及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并购、能源资源合作、货物运输、环境保护、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消费者和劳工权益、自贸区审判以及司法合作等各领域方方面面的法律问题。

张勇健认为,司法作为法治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建立产权明晰、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是构成“一带一路”中外市场主体从事贸易投资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一带一路”提供司法保障方面,人民法院加强涉外商事海事案件的审理,努力提高中国司法机关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2015年全年审结了35000多件涉外商事案件,审结16000余件海事案件。

目前,最高法院已经发布了信用证、仲裁法、海上保险、外商投资、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海上货运代理等司法解释,并已审议通过了独立保函司法解释。

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有关国际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跨境金融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规律,及时完善相关的裁判规则。

张勇健建议,我们要建立完善外国法查明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主体提供重要参考;提高域外送达和调查取证机制实效;完善外国判决的承认和执行机制;积极支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合作,不断满足中外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多元需求,提升我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国际竞争力和公信力;建立司法政策与信息的沟通合作机制,互换司法信息,增进司法共识。

相关推荐
最高法国际商事法庭一揽子化解中外公司跨境交叉持股纠纷

7月25日,一起诉讼标的额达3.1亿元的外国股东诉中国股东、董事等出资纠纷案件,在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法庭达成调解协议。这是今年以来最高法国际商事法庭调解结案标的额最大的一起案件,合议庭为各方一揽子制定解纷方案,解除7项合作协议。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商事调解,贯彻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彰显“互信共赢、和合共济”理念,奏响了中国涉外司法时代“和音”。

以“东方智慧”化解千万美元跨国纠纷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分享办案“锦囊”

2025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当庭化解一起标的额超千万美元的涉外企业清算责任纠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