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樊锦诗:
共同携手促进丝绸之路新经济带建设
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和艺术,是在丝绸之路千余年发展演变的背景下,由来自印度、希腊、中亚和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种文化、艺术与中国文化、艺术不断交流、融汇,进而创新形成的古代人类文化、艺术硕果。它们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代中西方多元文明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于现代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海运尚不发达的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最重要的通道。甘肃省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也是东西贸易、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甘肃全省留下的不少古遗址和遗物,是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交流的见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敦煌和莫高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代丝绸之路兴盛和繁荣发展的一千年,促进了古代东西文明的交流,长期持续的多元文化的交融荟萃,吸纳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精华,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催生了公元4至14世纪的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和窟内45000平方米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以及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公元5到11世纪的6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
中国有一句成语说“鉴古知今”。敦煌文化遗产在丝绸之路上一千余年的历史成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和启示,我想至少有二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并不断加以创新,才能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得到发展。二、对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交流是长期的、和平的,并可增进各国人民的互相了解与互相信任,促进不同文明的和谐对话,共存共荣。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
丝绸之路是文明交会之路,互相借鉴之路
我是第二次来敦煌,上一次来是28年前。感到这些年敦煌变化非常大。首先我说这次丝路文博会的LOGO,第一眼看上去是两条交叉的彩虹,符合丝绸之路文博会的基本结构,再看一看是个人字,再仔细一看,是一个大步奔跑的人,看起来跑得很轻松很愉快。这个人应该是面向西方奔跑,符合30年来中国人前进的方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大的成就。
但是换一个方向看,这个人可能又是向着东方奔跑,所以不仅东方人要向着西方奔跑,西方人也要向着东方奔跑,一切的交融都是双向的。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西方人也在向东方学习,因此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交会之路,互相借鉴之路。
丝绸之路最早是沿途人与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来自民间的很简单的需求让我们扩展出国家的希望,最早交流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在后来形成文化政治上的统一。最初无非是把我们最好的东西互相运输,随着经济上的交往慢慢地有了文化交融,丝绸在丝绸之路上可以被当做物品,当做货币。而胡麻、胡桃、西瓜则沿着丝绸之路一步一步地传过来,我们现在吃的玉米、地瓜、红薯也都是从西方来的,这种交流确实是促使民族和谐人类进步巨大的契机。丝绸之路从一条路上的交融,从群体行为变成国家行为,无疑是一定需要政府行为的,他们维持这条路上的秩序,才能使这条路畅通无阻。
敦煌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抗和融合,我们的丝绸之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在经过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创出新的文化形态,艺术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遗中心主任连辑:
敦煌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敦煌学发展100多年,人们更多的是从宗教、文物保护、考古、绘画、书法、服饰、舞蹈等领域,选择相对微观的角度来研究敦煌。但是,面对敦煌文化这样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些研究似可归入“小学敦煌”的研究范畴。其实,敦煌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拉开些距离,从文化体系上整体把握敦煌,也许我们会找到更宽阔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我权且把它纳入“大学敦煌”的研究范畴。
从宏观的角度看,敦煌文化有几个特点值得一提。第一,敦煌文化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是世界最顶级的文化遗产。第二,敦煌文化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精神性文化。古丝绸之路的东西方交往虽有千年之久,但概而括之,无非是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两大类。与其他文化相比,明显地富于理性和精神性。第三,敦煌文化是一种崇高唯美的文化。敦煌文化居高临下,法象庄严,雍容高贵。无论是壁画、彩塑,还是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的现代艺术造型,无不气势恢宏,形态婀娜多姿,气质端庄大方。第四,敦煌文化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丝绸之路开辟于公元前2世纪末,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着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第五,敦煌文化是一种向善守正的文化。西方的世俗绘画中也有很多消极主题。在延续了1000多年的敦煌壁画中很少看到痛苦、邪恶、血腥等悲剧性题材的东西。健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成为其最大的特点。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常沙娜:
敦煌石窟艺术是丝绸之路上光彩夺目的明珠
象征着中国古代中西文化、经济交流及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文明和智慧编织出的一条璀璨绚丽的丝带,而敦煌石窟艺术就是镶嵌在这条丝带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敦煌石窟艺术接受并融合了西域的外来文化,经过历代的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的艺术珍品。
装饰图案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历代的装饰图案有机而协调地丰富了壁画的主题内容,通过装饰的手法把历代的壁画和彩塑,整个洞窟装点得更加精彩而完美。透过各类装饰图案,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一千多年的历程,同时也再现了古代建筑、染织、服饰、配饰等方面的装饰风格及制作工艺的发展变化,其中也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与西域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宗教的交往,反映了中西文化艺术上相互的影响以及融合发展的关系。
中国当前的艺术设计要引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脉络,就必须以传统艺术文化作为基石。敦煌装饰图案艺术的造型元素、色彩配置、图案内涵等都是现代设计可以充分借鉴并发扬光大的。对年轻一代来说,敦煌图案的研究和继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更多的年轻学者、设计师、艺术家、学子们,能够继续前行,继续努力,做出更多的成绩。
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主席大卫·格林:
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我在2015年夏天应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的创始人王胤博士之邀来到敦煌莫高窟参观,洞窟的精彩程度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莫高窟和榆林窟是惊世骇俗的,是非凡的文化遗产,并且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现在被很好地保护、展示,并与越来越多的人们分享。
王储传统艺术学院参与的项目遍及全球,包括欧洲、非洲、中亚、中东、中美,还有中国,学校正在和敦煌文化弘扬基金会还有敦煌研究院紧密合作,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让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重新焕发生机非常有意义。
在敦煌,我们现在正与侯黎明教授,也就是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所长,共同研究这些神秘的,保存完整的莫高窟壁画。通过一系列的研习班,我们会共同开发,或者可以说是重新发倔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文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专业研究员和学者的学习使用,也有利于众多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着迷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进行创作。
从美丽的敦煌壁画和雕塑中我们发现,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世界上许多不同的文化,古希腊,古伊朗,古印度,当然还有古中国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一座绿洲小城敦煌和谐共存。或许敦煌可以再次成为不同文化和谐共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