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考古远行丝绸之路 寻找世界古老文明“失落版图”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9-23 10:13:00

 

20140704142804_3906

新华社信息北京9月23日电 (记者屈婷)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来自国家、省级考古研究机构和大学等近十支考古队伍将先后远行丝绸之路,寻找中华文明、古埃及、古印度等世界古老文明的“失落版图”。

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21日晚闭幕,并发布《敦煌宣言》称,将坚持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保护传承各国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各层次文化对话与合作,促进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透露,近十支队伍将投身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工作,近的有越南、柬埔寨、老挝、巴基斯坦;远至埃及、洪都拉斯、肯尼亚东部沿海;加上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中国考古“走出去”成果可期。

据悉,中国考古“走出去”从2015年开始,项目主要涉及古代遗址发掘、保护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考古。今年,中国考古走向世界的脚步明显加快,很多项目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王巍透露,今年11月,他将带队“走进埃及”,确定双方合作考古的具体项目选址。

今年,中国考古学家还将首赴印度,在新德里以西的哈里亚纳邦的拉齐噶里遗址,和印度同行一起发掘和保护文化遗迹,探索四大文明之一的哈拉帕文明。据悉,目前双方正在加紧沟通,争取尽快赴印工作。

中国考古“走出去”还将触角拓展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并首次“握手”伊朗的波斯文明。在肯尼亚东部沿海,中国考古学者发掘了数量可观的明代瓷器,很有可能是郑和下西洋途经此地留下的遗存。未来,更多的文物可能重见天日。

“我们对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研究还没有话语权,与中国文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需要走出去获取更多第一手考古资料。”王巍说,文化探源有亲善睦邻的作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我们的文献有记载,文明也互相影响,很多文物欧洲考古学家不认识,但我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王巍指出,中国考古界正响应着《敦煌宣言》的倡议,进一步深入其他古代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参与文化交流,保护文化遗迹,努力提升中国文化历史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关推荐
新华全媒+·中国之城丨甘肃敦煌:丝路古城文韵长

近年来,敦煌市不断挖掘厚重历史文化内涵,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持续加大对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鸣沙山月牙泉、雅丹、阳关等景区升级智慧旅游体验,通过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平台不断推动敦煌文化对外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打造敦煌文化IP,厚植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品位,做好文旅深度融合文章。

2024“中国南京周”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2024“中国南京周”系列活动框架下,“丝绸之路文化互动专题集”第二卷《建筑、古迹和城市化》新书发布会及相关展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

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将于11月29日在温州启幕

11月21日下午,2024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新闻发布会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