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干在实处铸豪情 奋勇前行风正劲

2016-10-13 10:17:13

1

临夏县县城新貌。

2

临夏经济开发区。

3

临夏县市快速通道。

4

临夏县美丽乡村麻尼寺沟乡关滩村。

5

临夏县榆林乡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6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不经意间,临夏县市分设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回眸往昔,沧桑巨变,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徐徐向人们展开。

临夏县的发展是和改革开放政策同步同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临夏县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有县无城”难题成功破解、新农村建设遍地开花、农村面貌显著改善、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在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对比图上,一组组跳跃的数字展示了临夏县建县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临夏县委、县政府按照“四大板块”建设和“一体三化”的总体发展思路,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了全县发展速度最快、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在临夏县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强化党建:引领强县富民

建县以来,临夏县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和主责主业,围绕“夯实基础、精准管理、典型示范、创新服务”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严格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深入推进党建双联扶贫“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生动局面。

务实高效、运行规范的村级组织是服务各族群众的主阵地。近年来,临夏县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支持、项目共建、群众参与”的新模式,紧扣“建、升、管、学、用”五个环节,在全县25个乡镇修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71个,特别是去年按照“占地一亩以上、建筑面积不少于140平方米”的标准,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个,并统一配备了开放式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建成规范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8个,全面提高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助推脱贫、引领发展的能力。

针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县上依托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三级为民服务平台,开展“五线”服务,即:通过三级服务平台提供“日常服务”,开通在线服务邮箱提供“在线服务”,设立便民服务热线提供“预约服务”,为五保户、孤寡老人等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群众提供代办“委托服务”;同时加大村为民服务中心门牌多、资料多、展板多的“三多”清理工作力度,按照“六化四统一”的要求,进行集中整顿,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的基层干部,不仅能维护一方的平安,而且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县上坚持村级组织上管一级、“能人治村”,建立了致富带头人、优秀企业家、复退军人、待业大学生四种台账,将致富带头人选配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占村“两委”委员的60%以上,通过倒排序筛选确定软弱涣散基层党支部51个,向全县22个软弱涣散村和10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党支部共选派第一书记118名,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项目建设:带动跨越发展

临夏县建县以来一直“有县无城”,城乡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为了打造新的发展平台,2011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谋划实施双城新区建设,仅用三年时间,一举破解了“有县无城”的历史难题,实现了临夏县40万人民30年的县城梦,开启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光明前景,揭开了实现“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如何破解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如何实现后发赶超?临夏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从过去一味看历史、看问题、看不足向看潜力、看机遇、看优势转变,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尤其是2011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和州委“4+5+5”项目行动计划,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争取实施了一大批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城乡公共设施等重点项目,先后实施河州大道、建制村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等重点项目284个、总投资达到190.74亿元,大项目层出不穷,小项目接连不断,项目数量、资金总量、工程体量都前所未有,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11%,全县到处是工地,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临夏县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市县一体化、塬上塬下一体化、新旧县城一体化为引领,高标准谋划县城建设、土桥镇建设、黄泥湾建设和北塬塬头综合开发,实施重点集镇道路改造、污水处理工程、集中供暖工程、土桥镇外环路、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3个,累计投资达57亿元,打造了土桥次中心城市,推进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实更快。

县城总体规划面积从2010年的5.79平方公里增加到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10.68%增加到16.26%。先后实施土桥镇三角村、北塬乡钱家村、新集镇古城村等“六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项目46个,极大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在抓好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放松环境建设,以提升城乡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增强群众幸福感为目标,以城乡环境大整治为切入点,抓主抓重,久久为功,着力推动全县环境建设的大优化、大提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1.35亿元,实施了县城面山、土桥镇曹家山、黄泥湾河那山等山系的造林绿化,打造了河州大道、塬头观光路、临大路等绿色景观带,完成荒山造林9.69万亩、绿色通道建设415.6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88%提高到14.7%,有效构筑了生态安全屏障。

精准扶贫:绘就秀美家园

临夏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面积大,如何有效扶贫?脱贫难题怎样才能得到破解?历届县委、县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和“撒胡椒面”的方式,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门心思抓发展,注重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下定决心啃“硬骨头”,集中财力办大事、整合资源补短板,全力推动精准扶贫方略落地生根,极大地改善了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激发活力。临夏县全力落实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7”方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向贫困村,综合实施、精确发力,探索创出了关滩模式、寺湾模式、达沙模式、重台塬模式、何王模式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新路子,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得到了国家和省州层面的充分肯定。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减少贫困村25个、贫困人口13.42万人,贫困面从51.36%下降到17.72%,建制村通畅公路硬化里程从309.4公里达到951.96公里、通畅率从32.5%提高到100%。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从83.35%提高到95.8%,管网覆盖率从88%提高到100%,稳定解决了32万人的安全饮水和9.4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并实施了张家沟流域、牛津河流域、北塬十万亩土地整理等项目,整理高标准农田8531公顷,新增耕地330.15公顷,在保障各类建设用地的同时实现了占补平衡。积极推进易地搬迁、移民避险解困、棚户区改造和城镇保障性住房相结合,4500多户农村群众在城镇安家落户,走出了城镇化带动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实施了榆林窑湾、红台新城集、韩集姚川等33个易地搬迁工程,搬迁安置群众3374户20722人,使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十二五”期间,全县先后改造农村危旧房17670户,基本消除了农村D级危房,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县上投资10.6亿元,在24个重点贫困村,全力实施“基础设施、富民产业、社会事业”三大工程,培育壮大“种植、养殖、劳务、布鞋、林果、农家乐”六大富民产业,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保障”四大公共体系,力争让2.3万人脱贫、巩固提升5个贫困村扶贫成果,争取贫困面下降到9.64%。

众人拾柴火焰高。临夏县社会各界始终与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在双联行动、植树造林、精准扶贫等方面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出资出力,仅捐款就达3000多万元,集聚了推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富民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怎么让贫困户富起来?从哪里找突破口?临夏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在一次次基层调研、走访和座谈之后,围绕脱贫攻坚目标,提出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富民产业的思路,全力破解制约瓶颈。

兴起一项产业,带富一方群众。临夏县按照县有龙头企业、乡有基地、村有加工点、社有加工户、户有技术骨干的目标,加大对布鞋产业的扶持力度,让这一小产业做成了大产业,广大农村妇女不出家门便能实现增收。布鞋产量从2011年的3万多双达到现在的200多万双,广大群众发展育产业、致富靠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临夏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富民增收的战略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富民增收行动计划,小产业带动大发展,小产品促进大增收,使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2266元增加到2015年的5474元。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粮食总产量比2010年增长36%,年推广旱作农业11万亩,累计建成高效日光温室7033座、塑料拱棚3500个、草莓基地847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3000多亩发展到5465亩。

临夏县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基础上,探索实践“扩繁育肥、企业带动,贩养结合、见好就收”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使一部分群众收入翻番。全县共建成养殖场34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4080户,大牲畜存栏由2010年的5.07万头只增加到现在的9.12万头只。

如何让群众尽快收获果实、见到效益?临夏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全县花椒面积累计达到30.12万亩,正常年景花椒产量达2000吨以上,产值达1.2亿元;啤特果面积累计达18.34万亩,核桃面积累计达6.54万亩,油桃面积累计达5600亩,实现了适宜地区全覆盖。

群众在发展中的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为此,县上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广泛搭建融资平台,发挥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双联惠农贷款、妇小贷等信贷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力实施千家万户产业工程,富民产业竞相发展、遍地开花,累计发放互助社借款、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9.29亿元,为富民多元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金融支撑。

园区建设:激活一池春水

临夏县属典型的农业县,工业经济一片空白。为此,县委、县政府抓住临夏经济开发区划入临夏县管理的有利时机,全力加快绿色清真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清真品牌,把清真产业园区打造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提升项目承接能力,优化发展“硬”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投资3.3亿元实施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纬一路、北辅路护坡工程、南辅路安多段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并按照“绿色、循环、低碳、高效”发展理念,通过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成功引进了蒙牛集团、燎原乳业、甘肃兴发、安多等大企业集团投资建设壹清冰淇淋、太子山矿泉水等项目,激活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清真产业园区核心区入驻企业68家,从业人员4650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12亿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是临夏县打造经济增长极的又一重点。2013年成立了临夏州北塬生态文明小康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管委会,2015年北塬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示范区建设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累计建成日光温室7033座8440亩,钢架大棚4000座2000亩,露地蔬菜5.8万亩,草莓100亩,花卉220亩。建成瑞源、金果等大型养殖企业11个、奶牛养殖专业村12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1个、规模养殖场18个、规模养殖户755户,奶牛存栏2.19万头、肉牛存栏12万头、羊存栏12万只。

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临夏县着力建设土桥镇次中心城市、工厂化育苗及快速扩繁中心、科技培训和展示中心、现代化农贸物流中心“四个中心”、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特色果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有机标准化养殖基地、优质奶源生产基地、饲草料生产加工基地、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基地“六大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服务条件,并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精准服务,主动作为,成功引进了“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的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立体蔬菜培植棚”“南北方花卉培植棚”“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棚”为一体的兰州昶荣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建设生态蔬菜园、育苗中心、油桃基地、露地蔬菜基地等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全县设施农业提质增效。

“一工一农”两大园区的发展,既是破解地方瓶颈制约的有力举措,又是发展绿色创新经济的重要平台。县委、县政府依托临夏绿色清真产业园和北塬生态文明小康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优势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引导扶持,加强招商引资,努力将两个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民族经济开发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惠民政策:弹奏和谐乐章

“十二五”期间,临夏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76.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8%。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多渠道筹资5.4亿元,建成韩集初级中学、新集高中,完成薄弱学校改造6.17万平方米,全面排除学校D级危房4万平方米。幼儿园从2010年的2所增加到57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7.2%提高到70.0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62%提高到80.1%,高考上硬线率从6.96%提高到8.71%。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免费教育。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多渠道筹资1.3亿元,实施土桥中医院建设、县医院整体搬迁、17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159个村卫生室建设,卫生业务用房面积翻了一番,广大群众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达到98%和97%。先后争取5万多个城乡低保指标,并连续提高保障标准,全县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25.38%,城市低保覆盖面达到43.63%。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2125套81.49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上,勤劳纯朴的临夏县人民,将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苦干实干的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确保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