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PPP“出海”仍需行稳致远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国腾,李志兰 2017-12-01 16:42:09

新华丝路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刘玉龙)记者近日在由中国民生银行和财新传媒共同主办的2017“一带一路”投融资论坛上了解到,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模式已成为广泛共识。但有专家指出,跨境PPP项目面临更加复杂的政治、市场、社会风险,要总结国内PPP模式发展经验,避免“大干快上”等教训。

“一带一路”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运用PPP模式支持“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释放出社会资本的活力,缓解相关国家政府财政压力,弥补投资不足,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克服原有机制弊端。

但有专家指出,由于“一带一路”建设的PPP项目规模较大且运行方式的多样性,可能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等,有效地识别并合理规避风险成为PPP项目成功的关键。

“从风险类型上讲,‘一带一路’PPP项目与国内项目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政权更迭、汇率波动、资本管制等政治风险比较特殊。”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兼大岳研究院院长金永祥表示,解决这类风险单靠企业自身是很难实现的,应该在国家层面形成一定的规则给以支持。

据记者了解,市场参与主体对于PPP“出海”普遍较为谨慎。据金永祥介绍,有实力“走出去”做PPP项目建设的主要是央企,尤其是以工程施工为主业的央企。与此同时,多家民营企业负责人表示,“暂时没计划”“再看看”。

专家建议,跨境PPP项目仍需通盘考量,充分总结国内发展经验教训,减少试错成本。金永祥建议要总结外资企业在中国早期开展PPP项目的经验,也就是通过多边或双边援助,帮助中国建设PPP规则,从而对PPP实践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企业转型风险和成本较大,国际业务应该在国内经验基础上转型,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如国内PPP项目主体已逐步从施工企业转型为投资、设计、建设、经营全产业链,要做好国内国际统筹协调。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建议,以PPP模式开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和实业投资组合。其中,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把项目产生的外溢收入纳入项目的收益,使本来不经济的项目因为商业模式的变化变得更经济。“如果仅仅建好了港口,没有物流、人流怎么办,必须找到一个能够可运行的商业模式。”焦小平指出,业务开展还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撑,保证现金流可持续。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也面临竞争。“西方金融机构已有长时间跨国经营历史,中国机构在金融理念等方面与其尚存差距。”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指出,中国金融机构开展海外业务时,在可行性研究、市场开拓、融资结构、对外报价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资源浪费。相关监管部门和机构应着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政策性投资与商业化、市场化投资相辅相成。

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采购与PPP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吕汉阳建议,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先导作用和商业性金融的主体作用,完善银企合作机制,支持PPP投融资。

相关推荐
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增长12%

商务部综合司司长杨涛表示,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543.2亿元,增长12%,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22.4%。

“合作机制架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税收领域的桥梁”——“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举办五周年特别活动

在参访活动中,驻华使馆官员和国际组织专家纷纷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认同,对“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所取得成果表示由衷祝贺,对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