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对话”林毅夫:中非泰达建言中国企业走出去

来源:中国境外合作区-新闻中心 2017-12-12 16:49:50

2017年12月4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课题报告发布会召开,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非泰达”)董事长刘爱民受邀参加会议并作为圆桌讨论嘉宾发言。

会议伊始,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做主旨演讲。林教授介绍,当前很多国家试图通过产业政策支持本国工业化发展和产业升级,一国产业政策成功的要点在于其政策需符合该国家要素结构决定的比较性优势。历史上经济成功追赶的国家(例如英国追赶荷兰,美国和德国追赶英国)发展有一共性,即找准发展较好、要素禀赋相似、人均GDP差距较小的对标国家,承接其较成熟且逐渐失去比较性优势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中国紧握发展契机承接产业转移。而当前,当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变小的时候,劳动力资源充足、成本低廉的非洲国家将迎来工业化发展的黄金期。

随后,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项目执行负责人Stephen Gelb先生、北京大学新机构经济学研究中心项目研究成员相继发布了“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课题研究报告。

圆桌讨论环节,中非泰达董事长刘爱民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趋势、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两个层面发表观点。刘爱民董事长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趋势,而其推动原因,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全球产业进行区域转移。例如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20世纪8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向中国转移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第五次产业转移也即将开展,中国的产业或将向其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微观层面,当前中国的产业发展面临升级,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步丧失也使中国当前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针对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刘爱民董事长总结出三个趋势,即依托园区,抱团出海和依托龙头企业。最后,刘爱民董事长肯定了“推进经济转型——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课题报告的意义,并建议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后期的研究上,增加对已经“走出去”的企业的调研,使报告内容更加丰富。

发布会后,林毅夫教授和刘爱民董事长会谈。林教授赞赏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取得的成绩,并表示十分愿意与中非泰达在境外园区模式输出层面探讨深入合作。

相关推荐
外交部:美国将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拒之门外 损害的是美国自身

针对白宫网站2月21日发布投资政策备忘录重点进一步限制与中国的双向投资,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美方发布的有关备忘录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列为外国对手,采取各种歧视性举措强化对华双向投资限制,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新华社经济随笔:新春出海“忙”里的信心与期待

人勤春来早。乙巳蛇年,节日氛围尚未散去,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企业家“新春出海首团”已开启赴哈萨克斯坦之行。记者随团采访,在依旧寒冷的哈萨克斯坦感受到两国经贸合作的融融暖意,更感受到各方对开放合作、共创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中国经济数据观丨“中国经济问答”系列之七: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

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华美食飘香海外餐桌,中国设计持续全球“圈粉”,中国工程共筑美好世界......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