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从峡江县发出的“井冈山”牌翠冠梨货柜,历经23天海运后停靠在阿联酋港口。开箱一刻,果香四溢,果实饱满水灵,宛若新摘。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峡江县居闲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糜作文感慨道,“冷链保鲜技术的突破,让产品损耗率相比去年降低了30%。”这场翻身仗的背后,是企业、科协与院士团队的双向奔赴,共同撰写出一篇扎根田间的科技论文。
一颗翠冠梨的远洋冒险
居闲果业依托“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快速成长,其培育的翠冠梨以汁多味甜、肉质细腻闻名,不仅畅销国内,更远销东南亚、中东。在吉安市科协、峡江县科协指导下,企业创建翠冠梨科技小院,为技术研发与推广搭建了更高平台。
然而,产业升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企业准备开拓海外高端市场时,一个技术难题横亘面前——水果冷链保鲜难、损耗大。
“陆运基本能实现零损耗,但海运是另一回事。”糜作文回忆,2024年一批发往中东的翠冠梨到港后部分果实出现腐烂、失水、品相下降等问题。这不仅拉高了成本,更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
企业的困境,峡江县科协一班人看在眼里。“我们不能让这么好的水果,败在运输上。”他们迅速将这一需求上报吉安市科协。一场为企业寻找“金钥匙”的行动悄然启动。
三通电话与一颗定心丸
“一定要为企业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通过查阅期刊、走访高校等,吉安市科协、峡江县科协最终锁定了华南理工大学孙大文院士团队。
孙大文院士团队在食品冷链、新型保鲜材料及精准温控技术方面研究成果卓著,与居闲果业的技术需求高度契合。
助企纾困,刻不容缓。吉安市科协党组借力省科协专家平台,第一时间拨通孙大文院士团队电话。然而首次沟通后,团队对技术应用场景和当地基础条件存在疑虑。吉安市科协没有气馁,一周内又与团队核心成员电话沟通两次,详细解答峡江气候土壤数据、企业冷链基础等问题,并诚邀团队实地考察。
这份执着与真诚最终打动了孙大文院士团队,今年4月,团队来到峡江开展首次调研。而这次调研,成为合作的关键转折。座谈会上,孙大文院士了解到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的决心,认为实施低温精准调控+智能保鲜监测技术体系可能成为破解难题的密钥。而市县科协承诺提供全方位保障,也让团队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在果园和库房,孙大文院士现场“问诊”,指出库房保温短板、温控精度不足等问题,并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入探讨解决方案。今年6月,居闲果业—华南理工水果保鲜技术联合实验点正式挂牌。孙大文院士感慨道:“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实验室。真正的创新,就应该扎根于广阔的田间地头。”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落地
联合实验点的建立,让科技的种子在果园里迅速生根发芽。随后的两个多月,在市县科协配合下,孙大文院士团队的技术方案全面落地。
传统保鲜库房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引入高精度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温湿度的精准控制。孙大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可降解保鲜材料替代传统包装,能智能调节果实微环境,有效抑制水分蒸发和微生物生长,使翠冠梨保鲜期延长15天以上。
效果立竿见影。改造后的冷链系统经实际海运检验,水果在储藏运输过程中的综合损耗率降低了30%。这意味着同样出口一柜梨,到港后优质品更多,企业利润空间更大,品牌声誉更高。“现在我们有底气接更高标准的订单了,”糜作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井冈山’牌水果可以最佳状态亮相世界舞台。”
今年8月,居闲果业与孙大文院士团队正式签署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标志着合作进入常态化、深层次新阶段。一套企业出题、科协牵线、专家解题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正在这里形成。(陈福平 钟慧玲 记者李歆)
(原标题:降损30%的背后——一篇写在峡江县果园里的科技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