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美,在乎创新发展;融合之美,在乎交流合作。
中非合作的开拓创新之风、共享共建之风、合作交流之风从未停止过。“一带一路”的号角,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北京宣言”,更使得服务“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层出不穷,谱写了新时期中非合作的动人篇章,也激励媒体人走出去,记录这些辉煌成就,传播中非合作的精彩故事。近期,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推出的五集系列纪录片《何以为帆》非洲篇立足中非合作,从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让我们由衷为处在发展中的非洲国家与中国双向奔赴、取得长足的进步而欣喜,为来自非洲人民发自内心的对中国大国担当的赞美而感动。
立意深远,谱写中非合作的崭新答卷
由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联合出品的《何以为帆》非洲篇,紧扣2025年二十国集团南非峰会“团结、平等、可持续”的主题,以中非合作为核心叙事主线,讲述中非人民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用影像探寻中非命运共同体“何以为帆”的答案。
何以为帆?片子以明快的基调,在不大的篇幅里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优秀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精神风貌。
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能建、三一集团、中联重科、开山集团、南京农业大学等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一一亮相,它们在非洲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拿下一个个中非合作项目,呼应着“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
片中非洲朋友们发自内心的赞美溢于言表:“没有中国帮助我们,我们不可能建设得这样快这样好”“我喜欢中国人展现的勤奋精神,也因此变得更加努力”“我们与中国人合作非常好”“我爱中国”……这些都是对中非长期友谊的深刻诠释。
深耕内容,展现国际传播的责任使命
中国故事要有影响力、传播力,需要有鲜明的主题、题材的侧重,《何以为帆》非洲篇为此下足了功夫。五集片子选取故事的角度、解读的方法不拘一格,明快爽朗。企业大事件与中非两国的人物故事互相穿插,既为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建设速度、创新思维、精湛技术击节叫好,又为两国建设者的激昂情绪所感染。
在《钢铁脉动》里,伊莎贝拉每天的日常从坐进驾驶室打开驾驶台上那一排排开关开始。正是在中国工程师手把手地教学下,她成为西非第一位女性轻轨列车司机。如今她不仅自己开轻轨,还培养了一支女性司机团队。这种突破女性边界的力量,更是尼日利亚新一代年轻人的希望。这种典型人物的选择,更加直观地让人感受到中国企业在非洲不仅助力当地基础设施的腾飞,更让大家感知到中非合作“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共同价值追求。
这样的故事片中还有很多,这些当地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而这样的故事正是《何以为帆》非洲篇的主干核心,它们诠释着中非合作优美的精神内核。
节奏明快,彰显多维叙事包容性
对外传播内容怎样适配不同文化的叙事,使叙事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何以为帆》非洲篇做了积极尝试。五集节目的主体是企业,每集2至4名主人公,片子并非人越多越好,而是更需选取故事,巧妙布局,控制节奏,以适应多元叙事结构,实现叙事模式的多维拓展。如《钢铁脉动》里,女性成为轻轨司机的故事与联合国倡导的重视女性力量相吻合,符合国际受众的价值体系,这也是国际传播的应尽之责;在《光热共生》里,抓取了中国企业在当地建设中遇到的给非洲动物让路、放生小乌龟的故事,符合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叙事让人感受到中国企业对世界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制造之光》《开放之港》里叙述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成就时,没有自说自话,而是采访了许多非洲当地人员;在剪辑上,也尽可能做到明快,总体节奏控制到位,不拖泥带水。
片子还在各集有意识地呈现了非洲大地动物生灵的优美可爱,它是对当地物产风土的呈现,激起人们对非洲这片还在开垦的大地的期待和保护。这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守护蓝色星球·企业在行动”的重要意义。
创意创作无止境,贴近再贴近,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精准传播,终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段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