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美国耶鲁大学进修回来的毛保宏坐在村民马尤素福家的炕沿上,拉着家常。环顾四周,屋里能称为电器的也就是一口电炒锅。炕是凉的,中午全家人的饭就是炉子上的一锅土豆。
毛保宏是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一名青年医师,他和医院其他80多名青年医师参加了医院组织的健康扶贫活动,深入东乡县三个贫困村开展义诊、健康咨询、0-6岁儿童健康状况筛查评估、访贫问苦、爱心助学等活动,全方位了解当地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医疗水平、健康状况、就医习惯等情况,体验基层群众的困难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开展的不易。
虽然毛保宏也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但真正深入贫困农户家里,这还是第一次。贫困山区的经济落后程度大大超出了毛保宏的想象。
马尤素福夫妻俩在外打工,一年下来收入还不到两万元。除了吃穿用,留给看病的钱几乎没有。尽管享受着新农合医保,但真要是有了大病去大医院,心里还是不踏实。“在农村,看病的花费是家庭最大的负担。家里本来就很困难,再有个大病,整个家就完了。”马尤素福担心的说。
促膝长谈一个多小时,毛保宏有点坐不住了。这次医院组织的入户调查只允许每个医师带两元现金作为伙食费,直观体验贫困农户的生活状态。毛保宏恨不能多捐些钱给马尤素福家。但作为医生,也许还能提供更多更现实的帮助。“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来考虑,用最简单易行的方式、花最少的钱解决问题。这是医生最应该做的,也是老百姓最需要的。”毛保宏说。
解决当下所谓“医患关系”紧张,最需要的就是互换角度。这样做,其实不难。
“在问诊时多了解病史情况,这样可以增加我对疾病的判断,也能降低不必要的检查费用……”毛保宏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新的要求。
另一位参加健康扶贫活动的青年医师任俣丞,一进村就遇到了汉族村医叶勇夫妇。8年前,叶勇夫妇从兰州市榆中县来到这里。8年时间,夫妇俩用简单的医疗手段治好乡亲的病,乡亲们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对待。两人话不多,但是职业自豪感和成就感溢于言表。“相处这么多年,不愿让熟识的乡亲缺医少药。”一句话,让站在一旁的任俣丞热泪盈眶:“‘坚守’的动力竟然这么的朴实”。
带队义诊的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院长仇杰告诉记者,医院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青年医师们心灵受到触动,感悟得以升华,找寻医者的初心和信仰,坚定从医之心,刻苦钻研业务,服务群众;另一方面了解贫困地区老百姓的疾苦,在今后的诊疗过程中处处为他们着想,践行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不仅有感悟的“虚”,更有制度的“实”。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制定一系列制度对医务人员严格要求,并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培养医务人员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真正为群众服务的职业精神。
沟壑纵横的大山里,因为缺水,初冬时节已经没有更多的颜色。青年医师杨涛花了1个多小时从老乡家返回村小学,和同去的伙伴们乘车返城。山梁上,村医叶勇站在乡亲们中间和这群年轻的医生们挥手告别,车行很远还能看到醒目的“白大褂”,远处夕阳下山给“白大褂”镶了一层金边……(简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