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邛曲:中国邛崃与法国尼斯的“国际大礼”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志兰 2018-04-24 17:32:00

清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在四川邛崃一个叫“铜桥”的小村庄,一位来自法国尼斯的“洋人”向一群酿酒制曲工匠学习有着8000年历史的中国酒曲技艺。工匠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洋人”,就是有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医学之光”称号的著名细菌学家,免疫学家艾伯特·卡尔梅特(Calmette)。他因与介林医生合作共同研究疫苗。经13年时间,传代230次后,得到用于预防人类的结核病的卡介苗(BCG)疫苗而享誉世界,时至今日,卡介苗仍然造福于人类。

艾伯特·卡尔梅特带着邛崃“鲁氏曲房”的酒曲,回到他位于法属越南西贡的“巴斯德研究所分所”,利用先进的技术对“邛曲”进行了形态学上的描述,命名为“鲁氏毛霉(M1rouxii)”。从中发现一种糖化力强的根霉“河内根霉”,国内俗称邛崃三号(As3866),利用此种霉菌生产酒精,定名为阿米诺法或淀粉法(Amolproetzz),1895年正式投产。阿米诺法(Amylo process)是淀粉质原料制造酒精的方法之一。利用菌体分泌的淀粉酶和酒化酶,分别使淀粉糖化和糖发酵为酒精,糖化和发酵同时进行,极大的提高了工业化生产效率。今天世界上的各种阿米诺改良法:如阿米诺酒母法、阿米诺酒母-麸曲混合法、阿米诺酒母-液体曲混合法等。皆源于艾伯特·卡尔梅特在四川邛崃的“惊世发现”。今天全世界的烈性酒,都在使用利用率最高的“邛曲”生物基因(As3866)。

我国是制曲酿酒的发源地,有着世界上独创的酿酒技术。中国人利用蘖、曲酿酒开始,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坂口谨一郎曾说中国创造酒曲,利用霉菌酿酒,并推广到东亚,其重要性可与中国的四大发明媲美。

邛崃米曲,是我国小曲分类中的著名曲种。起源于十六世纪,宋代即有专业的“曲房”。最早的“曲房”在邛崃县城北十五里的铜桥(今四川邛崃市童桥村),明末清初,有大型“曲房”十余家。其中,张、鲁、熊三家“曲房”享誉国内。国内酿酒专家考证:“西人曾在此地收集菌种,分离出优良的菌种,而创造出“阿米罗制酒精新法”,东亚(日本)的酿造微生物科学家纷纷来此地进行科考研究”。

清道光年间,邛崃县童桥一带的“曲房”达50多家,曲粉加工碾房20余家,年产药曲万余斤。至解放初期,邛崃有“曲房”100多家, 50~60年代,国家专门调拨大米生产曲种,最高年产近15万斤,95%调拨外地酒厂,占全国小曲产量的60%以上。1956年,中央食品工业部制酒工业管理局专家对“邛曲”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全国推广邛崃的制曲技术。1957年,四川糖酒科研室对邛崃米曲沿革、设备、原料、操作水平进行了评定总结,写出了《四川邛崃米曲制造》一书,指导各地酒曲生产。 1962年,白酒泰斗周恒刚先生在邛崃市搜集、整理并公开了被邛崃制曲匠人视为“传家宝”的药曲配方(张氏配方)(见《糖化曲》)。邛崃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原酒生产基地”,也源于“邛曲”的资源禀赋。

四川邛崃与法国尼斯的“邂逅”,为全球酿酒的工业化、产业化带来了革命性的推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近代酿酒技术向优质、高产、低消耗、多品种的目标发展提供了可能。能独自完成整个酿酒过程的神奇根霉菌,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为全球“酒民”献上了一份“国际大礼”。(谢晓芳)

相关推荐
以酒旅融合提升产业价值 川酒成都产区·邛崃打造白酒产区发展新模式

3月18日,以“焕活天府,酒脉文化”为主题的白酒成都产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发布了“成都产区酒旅路线”,展现了邛酒深厚历史文化,助力酒旅价值转化,打造白酒产区发展新模式。

邛崃以科研赋能擦亮“天府菜油”金字招牌

邛崃“天府菜油”日前亮相第八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以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和业界好评。

邛崃“畜”势薄发 夯实乡村振兴产业之基

第八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日前召开,“邛崃黑猪”“邛崃中蜂蜜”等地方名优农副产品大放异彩,彰显邛崃市因地制宜、抢抓优势,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黑猪、中华蜂蜜产业,“畜”势薄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