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科技创新刷亮常州“智造”底色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05-21 09:08:00

新华社南京5月21日电 (记者朱程、朱国亮) 手指在平板上轻轻一点,就能操作机器人完成动作;加装一套视觉识别系统,传统生产线就能自动检测产品…… 

记者在18日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上看到,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一批常州传统优势产业纷纷插上科技创新翅膀,催生、蜕变出以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刷新常州“智造”底色。 

“长”出十大产业 打造“智造”集群 

轻点鼠标就能选择汽车的颜色和配置。北汽新能源常州高端基地利用信息化系统打通销售、制造、物流等环节,让定制生产惠及消费者。“在常州,我们很容易找到配套企业,这降低了定制生产的价格。”北汽新能源常州高端基地副书记万金朋说。 

近年来,北汽、车和家等新能源整车企业先后落户常州,吸引了一批上下游产业集聚。 

在上游,常州车之翼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智能化设备,为不同新能源整车企业提供定制化电池组件;在下游,万帮新能源集团为传统充电桩加装“智慧大脑”,成功探索充电桩平台化运营模式,帮助新能源车主解决找桩、用桩难题…… 

目前,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常州正聚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十大产业”建设,打造一批饱含“黑科技”的未来产业。 

今年一季度,常州“十大产业”完成工业产值944.5亿元,同比增长8.33%。其中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同比增长超过20%,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同比增长11.87%。常州“智造”集群初露峥嵘。 

“变”出科研院所 助力科技创新 

石墨烯被世界公认为“新材料之王”。2011年,常州市政府、武进区政府出资建立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引进国内领军人才,搭建实验、孵化、投融资等平台。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名誉院长冯冠平说,石墨烯的前景是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可以支撑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目前,常州聚集了中国50%的石墨烯企业。 

搭建一个科研院所,助力一批产业发展。这样的创新大戏在常州不断上演。 

“常州有诸多本土企业,旺盛的发展需求为高校科研成果落地提供了土壤。”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说。多年来,该院与常州企业合作近200个项目,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80亿元。 

常州已连续13年开展“科技长征”,全球招引科研院所,吸引了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落户,为常州带来强大的外脑支持。 

去年,常州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9%,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6%,创新实力位居江苏前列。

“赛”出主体意识 激发自主创新 

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从油缸起步,逐步成长为高端液压系统供应商,打破国际垄断,占领全球盾构机专用油缸市场60%份额;瑞声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抓住设备研发和技术研发“双轮驱动”,全球每3只品牌手机中就有1只手机用到瑞声产品…… 

在持续开展的星级企业评选、常州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刺激下,常州企业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一批制造型企业正集智攀高产业链,一批传统企业则在主动探索跨行业转型。 

常州龙腾光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7年时间,投入4亿元搞研发,逐步掌握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在第23届国际能源署太阳能热发电与热化学大会上获得2017年度技术创新奖,完成从纺织到新能源的大幅度跨越。 

目前常州拥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62家,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83项,争取资金连续三年超5亿元。 

“常州将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更多优质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向常州集聚,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常州市委书记汪泉说。

相关推荐
西安高新区发布若干举措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4月25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高新区2025年“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举措》,相关举措从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生态优化,从人才引育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打通创新链条,助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中国(安徽)科交会征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创历史新高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于4月26日-28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主体和投资者将在现场直观感受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以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时代“热浪”与机遇。

中关村论坛期间,陕西专家共话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西北工业大学资产公司董事长、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董梅,西安天翼智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教研部负责人熊江荣分别参加科技转化、人才培养等相关主题的平行论坛,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商人才培养大计。3月29日,记者围绕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对他们进行了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