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在不断开放中更好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8-05-21 09:24:00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张辛欣) 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近期,有关制造业扩大开放的政策不断推出。 

我国制造业形成怎样的开放格局,下一步扩大开放着力点在哪?制造业领域专家对此进行解析。 

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 

我国制造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不断开放与创新中,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 

工信部数据显示,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96.1%。2017年,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 

“我国制造业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不仅夯实自身制造实力,也为外资企业、机构等带来了良好的回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 

以外商投资为例,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外商投资的重点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大众、苹果等世界知名企业的身影已遍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企业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在继续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中国制造企业积极走出去,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 

开放步伐还将加快 程度继续深化 

得益于开放与创新,中国制造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适应全球标准的品质保障体系。面向未来,制造业开放的步伐还将加快,程度继续深化,在扩大开放中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以汽车为例,不久前,我国宣布加大汽车领域开放力度,随之公布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商用车等外资股比限制时间表。工信部总工程师陈因称,工信部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确定后将尽快发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说,随着产业效率与规模提升,加大开放力度,突破对自主品牌的“保护期”,不仅不会对国内车企造成较大影响,更有助于鼓励竞争,加快汽车产业提质增效步伐。 

“产业的发展依靠于经济全球一体化。”陈因说,中国制造业还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激发先进技术融合创新,并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平等互惠性不断增强 与全球互利共赢 

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回报。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达到485万辆、420万辆、304万辆、114万辆和46万辆。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也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产品,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到2017年底,仅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达到3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 

从基本建设到成套装备,从高精尖技术到制造服务,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发展红利日益为全球共享。 

苗圩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互利共赢、开放合作都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根本原则。同时,我国还将进一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为全球投资者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苗圩表示,工信部将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

相关推荐
从积淀中走来:中国装备在全球产业链中展现硬实力

近日,2025年德国慕尼黑宝马展(bauma)举办,全球3500余家工程机械企业齐聚,共探行业未来趋势。本届展会聚焦气候中和、替代驱动、网络化施工、可持续建筑和采矿业挑战五大热点议题,展示出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商务部:着力研究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咏前3月20日表示,为全力做好稳外资工作,商务部今年将稳妥有序扩大开放试点范围,着力研究在教育、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试点。

五部门发文加强制造业招聘用工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2月11日对外公布,提出加强制造业招聘用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