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以语言教育助力搭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桥梁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博玉 2019-05-15 15:07:29

新华丝路网北京5月15日电(毛丽丽、唐云、吴双)以“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15日在北京开幕。此间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语言是文明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鉴于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各国应加强语言教育,更好搭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桥梁。

“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不能只用英语发言,而要更多用世界各国的母语和对象国交流、对话,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接受采访时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张西平表示,亚洲文化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和包容性等特征,亚洲的崛起需要恢复文化自信,从容地在亚洲内部以及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而语言是促进交流、消除误解必不可少的工具。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

文明对话需要用语言来展开,文明隔阂需要语言来消除,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互鉴。孙有中表示,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往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首先是通过广泛的语言教育来实现的。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外语人才培养。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共有7.45万名中国内地学生赴“一带一路”沿线68个国家留学,其中国家公派近4000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已经开设了101种语言专业,基本覆盖与中国建交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

“在国家交往中进行语言交流只是第一步,还要加强对这些国家的研究。”张西平建议,在语言教育中应当贯穿文学、历史、宗教等文化教育,并开展国家间人文交流。

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张西平正在接受采访

孙有中也表示,学生仅仅掌握语言是不够的,必须对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实现跨学科的深度理解,才可以真正成为胜任中外人文交流的“国别通”。

外语人才还应当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张西平说,外语人才要对中外文化融会贯通,擅于沟通中外文明、传播中国文化,才能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研究者、译介者和传播者,更好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孙有中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培养具有外语基础、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是新时期外语院校发展的战略导向和时代使命。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更好地学习各国语言、理解各国文化,同时也要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引导他们研究中国的文化,通过跨文化教育增进文化的互通互融、文明的交流互鉴。

相关推荐
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召开

12月8日,2022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第五届会稽山讲坛·第十四届文化中国讲坛暨浙江名山公园走进会稽山在绍兴柯桥举行

11月5日,第五届会稽山讲坛暨第十四届文化中国讲坛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兜率天园区的稽山书院举行,本届讲坛由浙江省林业局、绍兴市人民政府、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承办。

第五届会稽山讲坛·第十四届文化中国讲坛暨浙江名山公园走进会稽山在绍兴柯桥举行

11月5日,第五届会稽山讲坛暨第十四届文化中国讲坛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会稽山兜率天园区的稽山书院举行,本届讲坛由浙江省林业局、绍兴市人民政府、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政府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