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西安经开区:打造“科创新引擎” 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04-14 10:13:31

新华丝路西安4月14日电(丁正威、李倩倩)作为西安市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经开区)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科创新引擎”。未来,西安经开区将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快速科技人才聚集、优化创新生态体系等四方面,继续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区域内科创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则是创新的“基石”。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今年3月13日召开的西安市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西安将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西安贡献。

西安经开区作为陕西省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创新根植于产业,不断推进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据西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张兴华介绍,“十四五”以来,经开区以陕西省、西安市关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总体要求为抓手,通过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引领提升工程、产业链创新链“两链融合”提升工程等“九大工程”体系,持续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紧扣省市秦创原发展战略和路径,西安经开区出台《经开区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 年)》,明确了建设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的总目标,夯实创新路径,务实发力。西安经开区将继续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布局一批产业综合体,引导支持一批企业在“卡脖子、补短板、填空白”核心技术、产品方面突破,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科技企业梯队体系进一步完善。

通过搭建高质量创新平台,西安经开区引导支持了一批企业在“卡脖子、补短板、填空白”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创新能力。据介绍,截至目前,西安经开区聚集各类研发机构268家,高新技术企业510家,企业年发明专利申请量3000多件,中央、省市各类创新平台290个;院士工作站18家,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千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多家。

以经开区企业西安大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放疗技术——多模式一体化数码放疗系统(简称:TaiChiB)于2021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市许可,在诸多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方面突破了国际技术壁垒,实现了国产替代,有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为高端放疗设备实现国产替代走出关键性一步。

“到2025年,西安经开区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新增各类上市企业30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50家。”张兴华说。

——建设创新创业共同体,科技成果转化见实效

为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西安经开区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科技创新供给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21年以来,西安经开区紧扣科技成果转化主旋律,已实现多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有色院)是西安经开区探索科研院所成果产业化机制的成功实践和典型代表。据了解,为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西北有色院建立“中国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中心”,签订中试孵化项目科技创新合同,明确具体工作量及收益分配,激发成果转化效率,将中试平台纳入常规发展,成为探索性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目前,西北有色院成果转化率超过70%,形成“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创新运行模式,产业化所得收益反哺科研,实现了创新良性循环。

作为国内核酸检测、分子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隆科技)自主研发的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广泛应用。据介绍,天隆科技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建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从源头提高了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其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力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

“大批企业骨干都来自于西安交大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依托校企深度融合,在共同承担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同时,学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发展起来的公司也是西安交大多个学科的校外实践基地,承担学生实习和工程硕士培养任务,助力多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天隆科技创始人彭年才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西安经开区鼓励高校、院所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对科技成果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给予经费补贴;着力推进与本地高校在主导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预计到2023年,西安经开区将开展专业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活动30场以上,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100个,培育技术经理人60名,实现中央和省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家。西安经开区还将配合西安市科技局“技术市场+”模式,全面开展技术合同认定工作,年技术合同额不低于120亿元。

——引才聚才用才,构筑科技人才高地

人才的发展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近年来,西安经开区积极落实科技人才高地建设提升工程,着力以企业为支撑引进培育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困队,优化升级人才政策,打造引才聚才用才的人才高地。

西安经开区畅通高端科技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社会保障等全方位咨询和帮办服务;提升引智和外国专家服务水平,为科技项目有关的留学回国人员、外国专家的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据西安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蔺建文介绍,下一步,西安经开区将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抓好抓实人才建设。一方面,推动融合协同创新发展,创新要素配给,建设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以及技术人才成长平台。另一方面,围绕引才聚才用才,畅通绿色服务通道,解决高端人才就医、子女入托、就学等生活需求。

此外,根据计划,为加快西安经开区优势人才聚集,到2025年,将全力推进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建设,设立不少于5个“西安经开区海智工作站”,进一步发挥基地聚合效应;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占比超过15%,高技能人才占比突破22%,累计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省市区级院士工作站达20家。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体系

近年来,西安经开区积极推动区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产业基地,加速“两链”融合。推进建设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创新引领、中小科技企业协同创新为交撑的创新生态,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结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陕汽集团为例,陕汽集团积极落实西安经开区优化创新生态体系政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下,陕汽集团积极建设集创新孵化、研发设计、中试试验、生产制造、供应链服务等于一体的零部件产业聚集区,打造“商用车车架只能制造平台”“商用车协同研发平台”等,发挥整车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了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和协同创新企业116家。

从西安经开区的实践来看,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石镇山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体系的培育非常重要。通过培育若干家具有生态主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向高端发展;支持一批零部件企业成为单项冠军;支持中小企业围绕细分市场提高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较为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据西安经开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未来西安经开区将继续推进创新生态体系持续优化。预计到2023年,围绕商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圈,创新资源进一步实现开放共享和优化配置,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

此外,西安经开区还将完善“众创空间+解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链,营造适合海内外英才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合成为经开区创新驱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关推荐
中欧合作产业园开园西安经开区对外开放又添新窗口

12月22日,西安经开区中欧合作产业园举行开园仪式。

西安经开30年30事|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入驻:商业升级持续提升区域生活品质

十多年间,熙地港、大融城、王府井、汉神、卜蜂莲花等多个商圈在经开区落地生根,成为革新生活场景、焕新城市活力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安经开30年30事|首家三甲医院投用:幸福北城“近”享健康

对于位于古城北郊的西安经济开发区来说,医疗等民生配套是其建设初期较大的短板。如何让经开百姓“近”享健康,成为了历届经开区管理人员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