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牌楼镇群山之间的矿区内,百余名产业工人昼夜轮班作业,催生出周边独特的消费生态。
矿区周边的零售食杂店,多由当地农民经营。他们守着这份“家门口的生意”,既得益于消费人群密集、需求基数稳定,又常因消费时段高度集中、商品周转调度吃紧而犯难。农忙时顾不上店里补货,换班高峰又手忙脚乱,不少人感慨“守着店门,却没摸到赚钱的门道”。
村民的零售小店既是家庭收入的“钱袋子”,更是提振乡村经济的“毛细血管”。池州贵池区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以下简称“贵池区局(营销部)”]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入市场,以问题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帮助村民把店经营好,为乡村振兴添柴加火。
三维调研,帮店主摸清“土规律”
“以前总觉得矿区生意好做,人多需求稳,可一到换班间隙就手忙脚乱,不是这个卖断货,就是那个压成堆;农忙时顾不上补货,闲下来又压着一堆货,资金周转总卡壳。”零售户余满好的困惑,在其他镇村的工、矿园区周边零售店中同样存在。
这些店主大多熟悉农活的时令规律,却对工矿工人、园区职工的消费节奏摸不清门道。
为破解难题,贵池区局(营销部)采用“实地走访+数据核验+互动交流”三维调研模式,深入矿区及周边村落。
贵池区局(营销部)客服经理与店主交心交谈,耐心倾听他们念叨“哪些东西农忙时能顺手带卖”“工人爱买的和村里小卖部卖的有啥不一样”,还帮着一起盘点库存,既摸准了消费特性,也摸透了农户农忙时段的规律。
“我们走访客户不能光记数字,得帮客户把账算明白。”贵池区局(营销部)副经理张伟说。
他们推行的“三看三问”工作法,特意加入“看农忙农闲的日子、问农活和开店咋兼顾”。在冯曰付的便民超市,工作人员用红黑笔帮他在纸上一笔一笔标注,叮嘱农忙时要根据工人轮班时间提前备货,把常用商品摆得显眼些;农闲时则可侧重补充库存,避免断货。
冯曰付看着那张列得清清楚楚的纸条,一拍大腿:“原来进货是要跟着工人上工的点走,还要顺着我们下地的日子调,这就是专门为我编了本‘生意说明书’啊!”
靶向施策,让农家小店变身“致富站”
贵池区局(营销部)依据调研成果,为乡村零售户量身打造“三优”提升方案。将经营指导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从库存管理技巧、商品陈列优化等方面着手,助力小店既能服务矿区,又能扎根乡村。
他们指导零售客户兼顾“矿区消费”和“乡村需求”,这种“两头抓”的经营法,让小店成了矿区和乡村的“联结点”。既让农民多赚了钱,也盘活了村里的消费。
“他们建议我在店门口支个小摊,顺带卖些农产品。现在店里不光工人来得勤,村里人有啥东西也送过来,顺便换点日常用品,这一来二往,生意比以前红火多了!”位于矿区宿舍旁的小陆日杂店老板杨小陆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进货没有规律性,现在跟着工人上工的点走、顺着咱下地的日子调,店里不压货了,钱也赚得踏实,农忙时也能两头顾上。”零售客户们发自内心的感慨,道出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贵池区局(营销部)的精准指导,不仅让农村零售户的经营底气足了,更让他们从乡村里的“守店人”变成了“生意精”。这份“家门口的事业”,正成为乡村振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近年来,贵池区局(营销部)在持续深化基层两级走访中,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心头事”,将基层的“堵点痛点”化为“攻坚点”。接下来,针对临近景区的村落、旅游线路上的农家店等不同乡村场景,探索适配的经营模式,用“土办法”让经营技巧成为农家店主的“顺手本能”,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更多乡村小店在精准服务中焕发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细胞”。(曹顺 唐传顺 杨前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