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度和越南两国政要举行了多次会议,大大加深了两国间的战略联系。这印证了一点,即印度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安全合作主要在双边和地区层面上进行。本文认为,印度和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可以探索其他合作。
近期,印度外交秘书哈尔什·瓦尔登·什林拉和陆军参谋长马诺杰·纳拉瓦内对缅甸进行了访问。印度代表团会见了国家参赞昂山素季和缅甸军方总司令敏昂莱。这次访问凸显了印缅关系不断深化,也反映了印度在缅甸的多方面利益。
决策者和学者正越来越多地将印度周边的次区域概念化,但他们却很少以“次区域”术语来讨论安全合作。这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印度在与邻国展开安全合作时是否采用了次区域方法。本文探讨了次区域与安全合作之间的联系,以了解印度的安全合作是否具有次区域范围。
2月底,印度空军派军机疏散了滞留在武汉的112人。被疏散的人中有36人是外国人,主要来自孟加拉国、缅甸和马尔代夫。文章认为,此举与印度总理莫迪的“邻里优先”政策保持一致,印度似乎正在利用这次机会来加强它与地区邻国间的友谊。
印度不得不对新兴的国际经济格局及其对增长的影响采取清晰的战略眼光。即使印度的发展道路仍主要由国内选择决定,但全球秩序的变化将影响其机会。金融动荡、市场准入、技术的获取以及多边主义的削弱,是印度担忧的根源。印度迫切需要在其经济外交中进行新的思考,其经济外交须寻求加强改革和包容性的多边主义。
近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对阿曼进行了访问。在访问期间,苏杰生会见了阿曼外长,讨论了双方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两国还签署了海上运输领域的合作协议。文章指出,苏杰生的访问强调了印度重视加强与阿曼的关系,并凸显了印度在海湾地区不断扩大的政治和外交影响。
从本质上讲,印度寻求一个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多极化世界。印度总理莫迪了解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尽管印度需要美国来平衡中国的崛起,但它也意识到正式加入美国阵营将降低印度的地位。总之,通过与中国合作及保持与俄罗斯的军事联系,印度能够增强它对美国的议价能力,并维持自身作为欧亚强国的地位。
最近,印度与毛里求斯、马尔代夫、塞舌尔和斯里兰卡这四个印度洋的关键岛国在建立更牢固联系方面取得了进展。此前,上述四个岛国均与印度有分歧,而中国问题是它们间冲突的最重要因素。
10月17日至10月20日,印度总统科温德访问了菲律宾,并会见了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双方签署了涉及海域、安全、旅游、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四项协议。鉴于中国在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印度也应展示它与东南亚联系的广度与深度,这是合乎逻辑的。
在全球和地区动荡之际,印度和沙特都在重新定义其外交政策重点。对于新德里来说,沙特和阿拉伯海湾国家正在成为印度在中东地区的主要对话者。对于利雅得而言,印度是其希望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八个主要大国之一,对该国“2030年愿景”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印度与沙特的双边伙伴关系有了新的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印度和加拿大的关系尚未充分发挥潜力。本文考察了多年来影响印度和加拿大双边接触的意识形态和战略分歧。文章指出,印度海外的政治异见人士,以及在加拿大的“卡利斯坦国”同情者影响了新德里寻求与渥太华建立更广泛关系的兴趣。
印度总理在2019年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后,似乎更加决心将印度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大国。“东进”政策和印度洋—太平洋战略将是追求这一政治优先事项的关键平台。由印度人民党领导的政府致力于加强印度与越南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东进”政策和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柱。
核合作为21世纪的印度外交带来了新的维度。印度作为负责任的核大国的地位取决于它与其他大国建立的核领域的民事关系,即便印度没有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且未有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本文分析了与不同国家达成的关键协议对印度在双边和多边层面上的交往的影响。
历史上印度和越南有着友好关系。由于战略利益趋同和对中国的共同关注,国防关系构成了印度与越南关系的基石,但经济关系仍然远低于潜力水平。为了实现将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提高到25%的目标,印度需要借鉴越南等亚洲国家的经验。
莫迪成功连任总理,这意味着他要在新任期中拿出更多成果,外交和国防政策方面也不例外。虽然莫迪要优先处理跨境恐怖主义和国内稳定问题,但其政府也不应忽视“中国挑战”。印度一直面临着来自中国的严峻战略挑战。
莫迪成功胜选是印度与中东国家关系的福音。在第一届任期中,莫迪投入了大量政治成本、时间和资源来培养印度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伊朗与以色列这些中东关键国家的联系。在第二届任期中,莫迪应能收获上述政治投资的成果。
印度往往倾向于重视美国和日本,而忽视俄罗斯,这并不正确。印度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俄罗斯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一个核与能源大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印度在国防和能源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也将继续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