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方学位论文资源包括中文学位论文和外文学位论文,中文学位论文,涵盖“一带一路”的各个学科领域。
南海区域,是指南海海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即以南海海域为中心,在历史和文化上高度相似,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南海海域周边国家和地区,其大致范围包括中国和东南亚的11个国家。南海区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南海区域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br> 依据南海区域历史自身的演变规律,可以把它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时代阶段(人类产生-1世纪)、早期国家阶段(1-10世纪)、王权强化与整体发展阶段(10世纪-1511)、殖民地与半殖民地阶段(1511-1945)以及赢取独立和区域一体化阶段(1945以来),每一个阶段都具有典型的特征。在第一阶段,从人类的产生到公元1世纪,这一地区的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在南海区域历史的发展历程中写下了独具特色的篇章,说明南海区域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第二阶段,南海区域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早期国家,开始了封建国家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封建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国家之间的交往逐渐频繁,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成为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自10世纪起,南海区域历史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王权强化与整体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区域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区域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日益频繁。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四阶段,南海区域先后遭受来自欧洲、美国、日本三股主要的外来势力的入侵,列强的激烈争夺,摧残了经济,奴役了人民,阻碍了社会发展,使区域国家迅速殖民地、半殖民地化;与此同时,殖民压迫引起了区域人民的英勇抗争,各国相互支持,共同斗争,终于在二战后纷纷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第五阶段,赢取独立的各个国家加强了各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在战后反抗帝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道路上团结合作,共谋发展,尤其是进入20世纪末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和东盟的密切联系,把南海区域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舞台。进入21世纪,新的形势带来新的思路,南海区域历史的整体性更加明显,这种整体性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区域合作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南海区域在整个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和内在要求。对于西安地区而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综合优势尤其突出。特别是伴随着新时期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有序开展,西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外在条件日趋成熟。<br> 因此,如何从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高度,挖掘、整合西安的文化资源与文化特色,进而构建既能满足西安“文化都市”的建设目标、又能彰显西安国际化情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在系统梳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成、主要成果和现存问题,并综合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经验,围绕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客观定位,形成了西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以期建构起独具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而为西安整体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准备条件。
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发展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重点建设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具有明显的地理和发展优势。随着“大西安”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水土资源条件的巨大变化,引发了一系列城市水循环与水环境问题。本文依托《大西安城市建设引起的水循环变化规律研究》项目,以西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化对降雨、径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揭示城市水循环变化规律以及城市建设与水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br> (1)城市发展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通过西安市九城区的1988、2002、2010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图提取六个不同地类的土地利用类型,利用这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趋势。<br> (2)城市化对降雨的影响分析:选取城区、郊区4个气象站的1975~2012年的降雨资料,对西安市的三种城市化效应(城市热岛、干岛、湿岛)进行分析,同时,对比研究了城市化对城区、郊区降雨的影响。<br> (3)城市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通过分析西安市灞河马渡王水文站、沣河秦渡镇水文站的1956~2005年降雨、径流、蒸发的统计资料,研究了西安城市化进程对区域河川径流的影响。<br> (4)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的影响分析:通过对西安市九城区1988年、2002年、2010年的产流量计算,得出1988~2010年土地类型的单因素变量以及降雨和土地类型多因素变量对产流量影响的一般规律和表现。
近年来,航空物流在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对外经济优势明显,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新鲜的产品,如效率高,高附加值的产品需要飞机运输。在“西部大开发”的新一轮的政策,“关中-天水市经济区”建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被提出之际,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中国中心门户机场”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的方针。近年来,机场在航空物流发面取得了巨大发展。2013年下半年,机场新货运区已经投产使用。本文是在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结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SWOT分析进行西咸空港物流发展的战略研究。首先,论文对西咸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其次,对咸阳机场航空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阐述,具体对其航空物流企业、航空物流业务进行说明。再次,在对现有设施研究的基础上,应用 SWOT分析方法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本文提出了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给出了具体的战略措施。<br> 本文对西咸空港物流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制定了“建成区域性物流枢纽”、“拓展合作,构建航空物流系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品牌建设战略”、“建立战略实施控制、改进系统”五项具体的战略措施。对本文研究的战略举措结论可为西咸空港和其他机场的物流发展提供建设参考,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与人类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书籍的表现形式和构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于作者本身,他所写作品的书籍装帧设计也成为了一种很重要的宣传推广方式;而对于读者们,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技(新媒体)的冲击,他们对于书籍的需要,除了作品本身的好坏,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书籍设计品位的高低。从“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活动中中国书籍的获奖,再到莫言文学作品获得的殊荣,越来越多的“中国味道”走向国际,被大家所认识、所了解、所熟知、所认可,这是一个曲折向前的艰辛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我们应该怎样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林,又放眼世界之森,与国际水准相接轨,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与解决的问题。<br> 本文通过研究当下书籍设计与插图设计的现状,阐明未来书籍设计是全球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以“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我国获奖作品与莫言获奖所引发的对文学书籍走向国际化道路的思考为研究背景,探究陕西文学作品的书籍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设计地域性的缺乏和插图的缺失。进一步深入研究主题,即针对贾平凹个人的文学作品给出拟解决方案,通过研究中国西北部民间艺术(户县农民画)元素,并将其提炼应用于贾平凹文学作品的书籍设计中,主要运用户县农民画的设色方法、人物造型技法和构图形式进行了书籍插图的创作,同时运用插图的元素进行了封面、封底的设计,使其更具视觉美感和地域性。最终希望能找出一条可以让西北部文学作品“走出去”的道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西北部地区的文化魅力,进一步带动其区域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展示设计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展示行业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书籍展示作为展示设计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书展的迅速发展体现了我国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也有利于读者与书籍的交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在书籍展示中,展位是书籍的陈列区,是书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纽带。<br> 本文将以书籍展览会中的个人文学作品展位设计为出发点,以著名文学家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秦腔》为例,结合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对陕西文学作品的展位设计进行探究。<br> 首先,对展位设计的概念、造型要素等进行概述,结合笔者对国内书籍展览会的实地调研,对现代书籍展览会中的展位设计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当下国内书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家展位缺失、展位设计的地域性文化缺失、展位设计风格单一。<br> 其次,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调研,了解陕西栓马桩、秦腔、剪纸等陕西地域性艺术形式。阅读贾平凹先生的文学作品《秦腔》,对书中的思想内容及其表现的陕西地域性文化进行阐述。<br> 最后,本文以贾平凹先生的文学作品《秦腔》为例,将其表达的地域性文化与现代展示设计手法相结合,通过对《秦腔》展位的空间构成形式、色彩、展示道具等方面的设计,以达到挖掘推广陕西地方特色、民俗和民间艺术的目的,并力求创造出个人文学作品展位的先例。为陕西文学作品“走出去”探究一条道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陕西的地方文化魅力,进一步带动陕西文化经济产业的发展。
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据专家预测,2026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37年将超过4亿,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当严峻。随着现代养老观念的转变,“走出去”养老被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所接受。然而,我国老年公寓的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适老性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方面都无法满足老年群体日渐高涨的需求,即产生了老年服务专业化需求和养老机构服务一般化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本文提出在我国发展私营复合型老年公寓的构想,并从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测定出发,进行了私营复合型老年公寓开发策略研究,探索如何引导地产开发商开发符合我国老年群体服务需求特征的老年公寓,使我国的老年服务供需问题找到突破的途径。<br> 首先,论文设计了老年服务需求结构问卷,进行了问卷发放、收集及数据处理,分析了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特征,构建了私营复合型老年公寓的服务模式。<br> 其次,在借鉴美国养老地产 REITs(信托基金)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在我国设立老年公寓信托基金,分析了我国老年公寓信托基金开发模式的可行性,并且构建了老年公寓 REITs的开发模式,对收入来源、收益分配、价格定制进行分析。介绍了老年公寓 REITs开发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并对其关系进行了分析。<br> 本文提出由老年公寓开发商联合老年服务供应商组建老年公寓开发战略联盟,并建立老年公寓战略联盟的运营管理模型,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专业优势。根据老年公寓战略联盟运营的特点,论文建立老年公寓战略联盟绩效评价体系,基于模糊集对分析构建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案例验证分析。<br> 论文提出的私营复合型老年公寓开发策略有助于丰富我国的老年服务模式,并且对我国老年住宅产品的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信行业日趋开放,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众多国际运营商通过国际运营获得规模优势,整合资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电信业逐步对外开放,同时面对全球电信业融合的趋势和电信运营商转型的需要,我国运营商逐渐感受到来自国际运营商的竞争压力,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尝试“走出去”。作为我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肩负着民族企业“走出去”的重任,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br> 本文共分七章,其中第三、四、五、六章为核心内容。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二、三章基于国际化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战略构成理论、波特行业竞争结构理论、价值链理论、国际投资等理论知识,对中国移动全面分析得出了中国移动SWOT分析表,指出了中国移动所能采取的SO区域(SWOT表中优势和机会的交叉区域)国际化战略。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移动国际化的驱动因素、目前国际化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五章,根据战略构成理论提出了中国移动国际化经营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战略方针、主要策略以及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且提出了中国移动国际化经营发展的“收购兼并,股票运作,起步亚非,渗透全球”十六字方针以及“三阶段”实现国际化的总体策略。第六章指出了实施具体行动方案所需要采取的一些保障措施。最后给出总结性的结论和展望。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但是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现状特点一直没有改变。人均占有量和储产比处于世界低水平,煤炭资源的煤种赋存和分布不理想,国内煤炭运输瓶颈导致国内煤炭高产区对煤炭高消费区的资源供应困难。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为了响应国家的“走出去”战略和促进煤炭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煤炭企业开始积极开展境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在20多年的“走出去”实践中,我国煤炭企业遭遇了很多困难和失败,对“走出去”的方式选择呈现出盲目性,非渐进性的特点。因此,为了帮助煤炭企业更成功地“走出去”,很有必要对“走出去”的方式选择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得到对煤炭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方式选择策略。<br> 基于企业国际化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统计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特别是“走出去”的方式现状及方式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包括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跨国并购、新建企业和草根勘探四种,但企业在方式选择策略上存在着盲目性,未遵循渐进化的跨国经营路线。在分析了目前全球矿业企业的主要“走出去”方式,即参股、跨国并购,新建企业和草根勘探的方式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现状,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走出去”方式选择策略。企业在坚持方式选择与企业能力相匹配,与投资环境相适应,运用战略合作和风险可控思维的原则下,按照渐进的国际化路线,引导企业按照从初级方式到高级方式循序发展,以期这一结论能为煤炭企业“走出去”方式决策提供参考。
在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虽然连云港政府提出若干政策大力支持港口发展,但由于政策延迟性及港口复杂特殊性,连云港港口与城市耦合发展存在若干问题。文章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连云港港口与城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腹地工业化水平低、港口地理位置非优越性及港口间激烈竞争的问题,研究其耦合协调发展问题。<br> 文章首先介绍了港口与港口城市内涵,提炼了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城市对港口发展的影响的耦合关系和港口与城市耦合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从耦合协调度模型及RCI指数两个角度,探讨了目前连云港港口与城市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文章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做仿真预测。在动力学模型建立过程中,文章从港口基础设施、港口的发展规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四个方面选择港口固定资产投资、港口吞吐量、GDP及临港产业产值等指标作为关键指标反映港口与城市的耦合机理。研究发现:现有政策导向下未来四十年连云港港口与城市耦合发展从轻度失调衰退经过轻度协调发展过渡到中度协调发展;2010-2028年,为了实现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及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目标,采取经济驱动型情景模式;2028-2050年,基于港口与城市耦合协调考虑,选择社会驱动型情景模式。文章最后根据仿真结果提出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提高西部货运贡献量及建设“绿色可持续”港口等政策建议。<br> 文章立足连云港特殊政策及背景,研究其港口与城市耦合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未来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的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强,以及我国“走出去”政策的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投资市场中的地位日趋增强,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以来,人民币就面临升值压力,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呈现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br> 本文在综述汇率变化对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总体和结构的角度对汇率变动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总结了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性描述,接着以我国1994-201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度数据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数据为基础,采用GARCH模型测算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值,利用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OFDI总体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成本导向型OFDI和市场导向型OFDI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OFDI结构的影响作了经验分析。<br>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长期内,人民币汇率无论是汇率水平还是汇率波动都对我国OFDI存在影响。人民币升值,我国OFDI增加;汇率波动幅度越大,我国OFDI流量减少。而在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OFDI影响不显著。通过经验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OFDI结构也产生了影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的OFDI以成本导向型为主,投资偏向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区域,投资产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都向多样化发展。本文的最后结合实证分析和经验分析结果,对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OFDI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对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在日益增加的国内需求中,已日渐枯竭。与此同时,面对我国国内煤炭资源结构的不平衡,煤炭企业开展“走出去”寻求境外煤炭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在国家鼓励优势煤炭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煤炭资源开发政策的引导下以及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推动下,我国众多的煤炭企业开始纷纷开展“走出去”活动进行境外煤炭资源的投资开发,我国煤炭企业的“走出去”活动逐渐达到高潮。然而,在众多的“走出去”项目中,我国煤炭企业的“走出去”却并不算成功,这其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br> 本论文以跨国直接投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当前我国煤炭企业“走出去”现状的总结,并结合到我国开展“走出去”活动的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从“走出去”的主体、“走出去”的区域选择、“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以及“走出去”后的经营状况几个方面着手,逐个分析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走出去”活动存在的问题,包括“走出去”主体跨国经营能力不强、群体盲目跟风“走出去”、“走出去”的区域选择不合理、“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不当以及企业在境外的经营管理本地适应能力不强导致境外经营状况不佳。针对总结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规范“走出去”企业的行为,在“走出去”的区域选择和方式选择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能力选择恰当的区域和方式,遵循渐进性的国际化原则开展“走出去”以及提高企业境外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以八八象棋的演化传播为研究对象,从八八象棋产生的背景和传播的动因入手,对八八象棋演化传播的途径、方向路线以及演变的棋戏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br> 八八象棋产生的背景:北周武帝制《象经》出现“象戏”一词,后因其难解,无法得到上层阶级的重视和提倡,为满足讨取统治者的欢心,八八象棋便在北周象戏的基础之上创制而成,遵循其着法而改良棋局,使之更简单更易掌握,从而形成了以8×8黑白方格交织而成的棋局,寓意八八六十四卦;以将、士、象、马、车、卒6个兵种效仿的古代官僚体制的棋子;每个棋子都有着自己的走法,且行棋、摆放均在格中进行的一种模拟战争的体育游戏。<br> 八八象棋传播的动因: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胡汉隔阂,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是八八象棋能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先决条件;其次,唐宋时期,国家社会安定和谐统一,人们有更多休闲娱乐的时间,八八象棋作为一种较安静的益智性游戏,能满足孩童、妇女、男子等各个阶层的的需求,使其在国内流行;同时,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兴盛,造就了“万邦来朝”学习中国文化,八八象棋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支,又有着强大政治经济的支撑,使其顺利的向外传播。<br> 八八象棋传播的途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八八象棋向外传播的主要途径通道,其中,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开辟的最早的与国外贸易往来的通道,至唐代更是空前繁荣,其起始京都长安,从新疆出境,至中亚、西亚地区,远达欧洲红海岸;海上丝路是继陆上丝路后开辟的新航道,是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沿海诸国来往的重要渠道;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主要途径,也是连接内陆中原地区与西南边境的交通要道;八八象棋随这三条向外交流的交通枢纽传播到日本、朝鲜、缅甸、泰国、波斯等国家。<br> 八八象棋传播的方向:八八象棋自发明以来,就以国内似蜘蛛网的繁密的交通线路,发散式的向全国各地传播,在此基础上,以东、南、西、北四个大方向传播延伸到国外,向东传播到朝鲜、日本;向南传播到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向西传播到印度、波斯、阿拉伯地区,远至东欧国家;向北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地区,八八象棋传播到这些地方并逐步演化成各种大同小异的象棋。<br> 八八象棋传播演化的棋戏:中国象棋、日本将棋、朝鲜象棋、马来象棋、缅甸象棋、泰国象棋、国际象棋等棋戏一一与八八象棋相比较得之,虽然有些差异,但却有着相似的棋局、相近的兵种、相似的着法,可见这些棋戏都是由八八象棋演变而来,有部分八八象棋的影子,又融合自身本国的文化而最终定型成各种特色的棋戏,有着性格鲜明的地域及时代特色,折射出了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虽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但却有着源与流的关系。
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集团,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中欧贸易历史悠久且基础坚实,目前双方已经明确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贸易自21世纪以来不断繁荣发展。但中欧贸易的繁荣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欧盟逆差持续扩大,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欧贸易的发展。分析中欧贸易的影响因素,预测欧盟各国的贸易潜力,可以为科学管理中欧贸易提供依据,从而促进中欧贸易进一步健康发展。<br> 本文的研究定位于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在繁荣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特点总结,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首先,对中欧贸易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并依据中欧贸易在繁荣发展时期所呈现出的特点对中欧贸易现状进行总结。其次,结合国际贸易理论及中欧贸易的特点,提出可能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流量的各种因素。最后,将影响因素量化并添加到贸易引力模型中去,以中国和欧盟主要的19个国家在2000-2011年的贸易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中国向这19个欧盟国家出口的贸易潜力进行测算,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中欧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自然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开始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此,世界各国政府开始不断加强对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节约资源能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此,本文将深入研究环境技术创新及其政策体系,探讨激励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内外部因素,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r> 本文首先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环境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企业通过实施环境技术创新能够帮助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对称企业间和非对称企业间的环境技术创新行为,通过构建动态复制方程进而得出各自企业的演化稳定策略。接着分析政府行为对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介绍相关政策工具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研发技术创新模型分析政府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通过实证来验证政府行为对企业实施环境技术创新具有引导作用。最后本文对发达国家环境技术创新政策进行分析总结,在剖析其发展演进趋势的基础上,进而结合我国当前环境技术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我国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我国环境政策发展方向及政策建议。<br>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加快以及国民环境意识的逐渐提高。在发展环境技术创新的同时逐步完善当前环境政策,通过完善环境政策反过来影响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活动,这将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和导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