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转向以非传统安全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与数字治理等议题,与美国的单边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东南亚国家正逐渐向中国靠拢。
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应对国际秩序中的系统性挑战时构建自身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马来西亚希望加入金砖国家,究竟是在真正转变外交政策,还是仅仅在地缘政治不确定的背景下进行试探。
虽然非洲并非中美竞争的核心战场,却已成为重要博弈舞台。大国之间围绕影响力、资源、意识形态和市场的争夺,对非洲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其实在于美西方对中国迅速崛起的不安。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崭露头角,西方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印度总理莫迪将出席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此次访问将是莫迪自2020年中印边境争端爆发以来首次访问中国,也是莫迪自2022年以来首次亲自出席上合组织峰会。这表明上合组织对印度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全球安全倡议代表着中国为重塑全球安全规范、加强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而做出的一项有意识的战略努力。
中国正在大黑海地区悄然构建一个超越单纯商业活动的影响力体系。能源走廊、数字基础设施、自由贸易框架以及政治合作相互融合,使中国在欧亚大陆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有着相当简单却有效的做法,赢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认可。
特朗普让美国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更不友好,这大幅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中国的外交政策则保持稳定,也更具包容性,其承诺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
哥伦比亚寻求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标志着其传统上以美国为导向的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中欧高层会晤及其后续关系发展对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官方媒体对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近期的访华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正面报道。
作者认为,如果特朗普政府真心希望让美国更加“安全、有保障、繁荣”,就需要对非洲采取更细致的策略,避免疏远非洲人民和市场。
本文分析了地缘政治变革与技术创新之间日益演变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未来全球金融资产和体系的综合影响。
特朗普愿意利用美国的经济影响力,迫使各国做出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为欧洲创造一个机会,可以认真致力于贸易改革和对华政策方面的工作,并在重塑全球经济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强大盟友。
中国加强了在“全球南方”的智库外交,以提升自身的全球话语权与影响力。中国的这类活动在非洲尤为突出。
这些修订反映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不再优先考虑能源转型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的扩张。
根据《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东盟将通过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三大支柱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聚焦可持续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创新、物流与供应链畅通、卓越监管与合作、人文交流等六大战略方向,推动区域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
显示 5194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第五届中蒙博览会人气旺
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
山东港口青岛港:面向上合组织国家货物吞吐量和航线实现“双增长”
第五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