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地缘政治竞争、单边主义、气候变化等全球危机威胁着二战结束后建立的多边体系。在此背景下,全球治理倡议将自身定位为应对当前挑战的举措,也是构建新全球秩序的前瞻性蓝图。
印尼加入金砖合作机制,这是其扩大国际经济影响力、增强发展动力以及在当前和未来实现战略伙伴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
上合组织应为建立一个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公正的多极世界体系而努力。
事实上,Quad内部长期存在分歧,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安全事务与经济社会发展——如经济繁荣、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分配资源和精力。
然而,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中印双方意外达成共识,同意打破这一僵局、恢复直航,此举引发外界广泛关注。
中亚国家认识到推动经济增长需要多元化合作。对于日本和美国而言,应该在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与中亚国家进行合作。
中国正转向以非传统安全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与数字治理等议题,与美国的单边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东南亚国家正逐渐向中国靠拢。
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应对国际秩序中的系统性挑战时构建自身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要素。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马来西亚希望加入金砖国家,究竟是在真正转变外交政策,还是仅仅在地缘政治不确定的背景下进行试探。
虽然非洲并非中美竞争的核心战场,却已成为重要博弈舞台。大国之间围绕影响力、资源、意识形态和市场的争夺,对非洲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其实在于美西方对中国迅速崛起的不安。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域崭露头角,西方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印度总理莫迪将出席于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此次访问将是莫迪自2020年中印边境争端爆发以来首次访问中国,也是莫迪自2022年以来首次亲自出席上合组织峰会。这表明上合组织对印度的重要性日益增长。
全球安全倡议代表着中国为重塑全球安全规范、加强其地缘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而做出的一项有意识的战略努力。
中国正在大黑海地区悄然构建一个超越单纯商业活动的影响力体系。能源走廊、数字基础设施、自由贸易框架以及政治合作相互融合,使中国在欧亚大陆获得持久的影响力。
中国的外交政策有着相当简单却有效的做法,赢得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认可。
特朗普让美国变得更加难以预测、更不友好,这大幅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中国的外交政策则保持稳定,也更具包容性,其承诺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
哥伦比亚寻求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标志着其传统上以美国为导向的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中欧高层会晤及其后续关系发展对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官方媒体对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近期的访华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正面报道。
显示 5200 条中的 1 到 20 条结果
首批俄罗斯免签旅客入境
重庆中亚班列去程今年前8月发送货值近6亿元
新华全媒+丨服贸会上的科技新看点
构筑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