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国有林场治沙标兵王双喜

来源:鄂尔多斯宣传部 2018-07-20 17:47:00

66

王双喜是白土梁林场的场长,他带领林场职工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治沙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所管理的林场制定了“营管结合、永续利用,综合发展、全面提升”的办场宗旨,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基础,根据片区特点,打造林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引进龙头企业,形成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骨干产业,在保护发展生态的前提下,进行规模化经营,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绿色经济产品,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在长期的治沙过程中,他深刻的体会到“林场必须要发展,不发展就是守住一块金山却过着苦日子。”同时,他经常向林场职工说“我们不仅抓大项目,就连那些边边角角也让绿起来、美起来,变成绿色财富,我们将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切实做到资源增长、职工增收、林场增效。”于是,短短几年,白土梁林场在他的带领下发生了巨变——令人称道的“林下经济”“绿色康养”和林旅、林果、林经、林药、林粮等模式纷纷出现,使这个沉寂一时的国有林场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是“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即在林下种植沙棘、蛋白桑、甘草、花卉等,养殖肉牛、家禽及野生动物,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产品,甚至发展观光休闲、果品采摘、生态疗养等森林旅游业。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最终实现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和谐共振,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森林康养”逐步健全,通过建设住宿、种植、养殖、垂钓、保健、养生、养老为主的森林康养综合体,形成“绿色人居、绿色种植、绿色养殖、绿色休闲、绿色医疗、绿色食品、绿色体验”的绿色链条和集“吃—住—行—养—做”于一体的绿色康养,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创意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这种模式既大力促进森林面积增长、质量提升,又能实现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可谓利国利民利林的大好事。

三是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新模式,采用“两行一代”、“三行宽带”等造林模式,乔、灌、草立体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现有完成沙棘套种紫花苜蓿2000亩、沙棘套种燕麦杂粮4000亩、桑树红枣套种艾草1000亩、樟子松套种南瓜1000亩,同时建成了5000亩药材麻黄基地。

白土梁林场代表了政府和国有经济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的领头羊地位,也有力证明了“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中“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的巨大作用。王欢喜在林场步入低谷的时候加入林场,又通过自身努力和勇敢探索,乘着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让困难重重的国有林场焕发生机,摸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驾齐驱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后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来源: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

相关推荐
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

​28日,以“碳达峰·碳中和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以视频方式发表致辞。

库布其:防风固沙有妙招 绿色“精灵”开财源

库布其治沙人探索出迎风坡造林技术:在沙丘迎风坡2/3以下的区域密植花棒、沙柳等灌木和蒿草,固住沙丘腰部,让风吹顶部的沙子;杨树等乔木树苗高,栽在背风坡后的洼地里,不怕沙埋。这样,可以实现树长沙低、削峰填谷,3-5年后沙丘高度可明显降低。

《库布其》巧喻治沙人精神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下称《公约》)期间,东道国城市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2017年9月8日晚间上演大型民族寓言舞剧《库布其》,让中外宾客在观看演出的同时,真正体会中国治沙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