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以“碳达峰·碳中和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以视频方式发表致辞。
库布其治沙人探索出迎风坡造林技术:在沙丘迎风坡2/3以下的区域密植花棒、沙柳等灌木和蒿草,固住沙丘腰部,让风吹顶部的沙子;杨树等乔木树苗高,栽在背风坡后的洼地里,不怕沙埋。这样,可以实现树长沙低、削峰填谷,3-5年后沙丘高度可明显降低。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下称《公约》)期间,东道国城市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2017年9月8日晚间上演大型民族寓言舞剧《库布其》,让中外宾客在观看演出的同时,真正体会中国治沙人的精神。
响沙湾文艺演出
王双喜是白土梁林场的场长,他带领林场职工开展了长期艰苦的治沙工作。
经过近 40 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 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 3200 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以治理,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各项支持性政策引导下,各类企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依托国家和地方生态工程,开展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沙漠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沙漠生态产业。
2013年9月,在纳米比亚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COP11)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决议:将中国创造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
库布其沙漠包含了响沙湾、银肯塔拉、恩格贝、七星湖等沙漠旅游区,形成了目前国内沙漠旅游中产品最全、覆盖客群最广的沙漠产业集群。
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在欠发达的沙漠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走一条环境与发展双赢的道路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治沙模式正用“变征服沙漠为善待沙漠”演绎着这场前所未用的生动实践。
横亘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库布其沙漠总面积约1.8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多、光照强度大、时间长,曾是这片土地的梦魇。如今,不止于单纯的植树造林治理沙漠,库布其正被以沙漠光伏为重点的产业镶上金边。农牧民们摘掉“生态难民”帽子,与世代生活的这片土地齐头并进,绿富同兴。
库布其经验,是库布其沙区群众30年坚持不懈的辛勤汗水,是各级政府接力延续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和群众不断尝试的科技创新和“治沙+致富”的模式探索。
当晒得黢黑、穿着朴素、外表年龄比实际还要大的高毛虎出现在面前的时候,记者怎么也想不到,这样一个住在沙漠腹地、看上去极为普通、且不善言谈的农牧民老汉,竟然靠着勤劳与智慧在库布其沙漠治沙种树种成了百万富翁。
乍一看,“80后”刘雪芹和任何一名普通姑娘都没什么不同。棉布衬衫,牛仔裤,马尾辫。这样的姑娘,放在人群里,不大容易认出来。但生活在恩格贝的刘雪芹,却跟所有人都不一样。你说眼前只有苟且,她却从艰难里提炼出人生哲学。带着不同于这个年龄的沉稳的气息,她孤独又无比坚定地镇守着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最负盛名的“试验田”。
国家林业局的最新统计显示,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治理,我国荒漠化防治实现整体逆转。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主题、音乐、舞蹈,还是服饰,原创民族寓言舞剧《库布其》都是一部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
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
显示 17 条结果
塔吉克斯坦青年李小龙的中医缘
镜头连中外 | 山水相会 文旅融合——中德古城焕新生
第137届广交会二期闭幕
徽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