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观察家报》25日发表专题文章探讨乌国内高物价成因,认为缺乏专业化和竞争力、市场规模小是乌整体高物价水平的主要原因,即乌拉圭的物价过高根源是经济结构问题,而不仅仅是受汇率和通胀的影响。
亚利桑那大学经济学博士弗莱依塔斯称,由于乌市场规模过小导致生产成本超高,生产过程中的燃料、电和人口密度过小造成的远距离运输等固定成本在各个环节中不断累积而无法被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均摊稀释,而其他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会设定更合适的利润空间从而降低价格。
生产效率和规模以及政策偏好也不同程度推高了物价,如乌作为中等收入国家,政策制定倾向于社会凝聚力的体现,长期以来国家扮演着收入和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角色。 此外,乌还存在就业不充分、职业细分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劳动者普遍成为“通才”而不是专注于一个行业并把它做好。近年来外资注入林农水利等产业同样助推了本币比索的汇率升值,降低了出口领域竞争力。
最后,集市商贩和连锁超市商品的价格差异系税务制度、低水平工资、仓储和远距离配送费和利润空间造成。乌税法规定,年收入超68.22万比索(约合人民币14.21万元)为个体纳税人,超过113.7万比索(约合人民币23.69万元)为小型企业。小商贩表示,利润空间为40%,其中一半是税费。此外,产品定价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且定价过程不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