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适应外贸“新常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志兰 2016-06-02 11:05:00

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数据

新华社信息北京6月2日电(记者罗婧婧)全球有效需求不足、去全球化趋势显现、国际局势复杂难料三大因素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贸易发展的障碍。如何在复杂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成为外贸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中国的外贸企业必须脚踏实地,着力于产品研发和产业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才能突出重围,谋求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参加6月1日召开的2016年(第七届)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论坛暨排名发布会时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的整体需求不会出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也就是说,中国的外贸短期内很难受益于外需的回暖,要实现增长只靠依靠产业自身的内生动力。

那么,外贸增长所需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数据显示,加工贸易占中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从2005年约55%降至2015年的35%左右,显示出我国贸易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不断攀升,加工贸易这种以成本优势为主要竞争力的贸易方式已逐渐不适应我国的经济环境,也正一步步失去其竞争优势。因此,我国以外资为主、低端为主和供需分工为主的贸易方式正在进入一个持续下降的轨道。

张燕生表示,以四川为例,该省去年外贸总额下降了约27%,远远高于我国贸易7%的降速和全球贸易13%的降速。承接了东部和沿海地区部分加工贸易产能的四川省却未能从中受益的原因何在?代工厂为之服务的往往是全球性的跨国企业,其业绩的好坏也与这类企业息息相关。一旦委托加工的企业效益不好,代工厂必然首当其冲,而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要素成本依然偏高,以低成本为竞争力的加工贸易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去,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由两轮驱动:出口驱动、招商引资驱动,而招商引资来的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从我国外贸发展的变化和趋势来看,外贸增长的部分因素已然成为“旧常态”,由于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外贸企业若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找出适应“新常态”的贸易模式。

尽管去年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贸易出口值同比下滑了2.9%,由于全球贸易额同样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1.5个百分点的增长来源于我国外贸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取得的竞争力优势。

张燕生举例称,今年年初,海尔集团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通用电气(GE)的家电业务。收购之前,向GE发出收购要约的并不止海尔一家企业,而海尔的报价也并非最高。但GE表示,通过对海尔的调查,他们为这个体量为2000亿美元的中国家电公司的颠覆式创新精神所震撼,认为海尔敢于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探索适合于互联网+和新常态的商业模式的做法甚至超过了GE所代表的美国优秀企业的想象。因此,GE不但最终选择将其家电业务售与海尔,还与其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认可了海尔作为一个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全球性企业。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报告显示,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商业模式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外贸发展的新热点。2015年,跨境电子商务增长30%以上,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增长60%左右。

张燕生说,我国外贸企业必须适应“新常态”中的三个重大变化,虽然痛苦,也必须转型。

一是改革开放后的过去35年间,我国外贸企业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未来35年,企业应追求质量,讲究慢中出细活。我们的增长速度可以不要那么快,但产品的品质、效益、档次和企业的增资能力应有显著的提升。

二是我国外贸要从过去的低端迈向中高端。我国的外贸企业应从游击队转型为正规军,从低成本转向高质量。

三是外贸企业要从过去35年简单的模仿转向创造和创新,包括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创新。

相关推荐
政策托举+电商助力 拓宽外贸企业内销新空间

连日来,面对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政策支持与平台赋能协同发力,为外贸企业拓宽内销新空间“稳舵护航”。

两会精神看落实·经济热点问答|多重挑战下,外贸企业如何突围?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国外贸企业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科技含量、做优做强品牌以及满足环保需求等方面下更大功夫,以不断提升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数”量打造竞争新优势。

重点外贸企业新签订单连续4个月向好

5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球贸易整体延续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缓慢复苏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外贸企业发展的信心。